爱伦·|爱伦·坡的摇摆不定

今天我们谈起爱伦·坡 , 经常把他和推理、恐怖、探险、科幻和哥特小说联系起来 。 但是 , 坡的不属于上述题材的两篇小说 , 《我发现了》和《汉斯·普法尔登月记》 , 也不应被忽略 , 特别是《我发现了》 。
严格地说 , 这两部作品不能算小说 。 《汉斯·普法尔登月记》有一些故事情节 , 而《我发现了》则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篇科学随笔 。 实际上 , 它的初稿是坡的一篇在纽约图书馆的讲演稿 , 后经几度添增 , 成为几万字的“天书” 。
之所以被称为“天书” , 是因为它集科学、哲学、神学和心理(精神)学之大成——这当然是坡的学问的集中表现 , 而在不同人读来便有不同的 , 乃至相反的感觉 。 有人说它是大杂烩、拼凑之作 , 或者干脆就是精神病人的妄语 。 也有人欣赏作品所表现的明晰、严谨的逻辑关系与大胆的科学假想 。 到了20世纪 , 一些批评家肯定了《我发现了》的文学价值 , 还有个别天文学家赞叹坡关于宇宙的某些观点接近于现代天文学的发现 。
我觉得 , 与其盛赞坡的科学素养和出类拔萃的科学直觉 , 不如说坡通过对宇宙的观察、分析 , 来反观自身 , 了解生命 , 试图找到一条救赎之路 。 《我发现了》序言中有一句不应忽视的话:“我书中所言皆为真理:所以它不可能消亡 , 即或它今天遭践踏而消亡 , 有朝一日它也会复活并永生 。 ”
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坡的小说中找出大量例证 , 坡对病态、死亡的痴迷 , 以及对生命逝去的恐惧心理 。 但坡拒绝死后得救 , 在他的笔下 , 要么生 , 要么死 , 要么在现实中复活 , 绝看不到死后升天堂或下地狱 。 这么一种生死观延续到《我发现了》 , 便表现为对宇宙的探索 , 对物质世界条理清晰的向往 。
【爱伦·|爱伦·坡的摇摆不定】但无论是科学 , 还是哲学的发展水平 , 在坡生活的19世纪 , 都不足以让他的思想坚定 。 他的摇摆亦表现在文字里 。 《我发现了》断言宇宙的起源是“上帝之心的每一次悸动” , 随后又说 , “这颗上帝之心是什么?它就是我们自己” 。 作品结尾写道:“为了上帝是一切的一切 , 每个人都必须成为上帝 。 ”前文充满对科学的自信 , 就这样被结尾的混乱矛盾替代 , 然而坡的价值正体现于此:为了实现人生价值 , 坡做出了他所能做出的努力 , 以科学的逻辑探寻世界 , 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世界 , 即使有些许混乱 , 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 , 亦足以完成一个作家的使命:只负责书写 , 不负责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