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方案怎么写( 三 )


学校必须参与到课程开发工作中来 。
但是改革应当是一个积极稳妥的过程 , 不同的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达到的程度可能不同 , 应该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 。
这种差异一方面表现在开发的“范围”上 。
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 , 可能只涉及“部分课程” , 也可能涉及学校的“全部课程” 。
其中的尺度应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而定 。
即使是对全部课程进行开发 , 也可以在开发的深度上有所侧重 , 在课程的选择上有一个先后、主次等顺序上的安排 。
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开发的“行为”上 。
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 , 可以采用选择、改编、补充、拓展、新编、整合等不同的行为方式 。
“选择” , 就是采用拿来的方式引进某一门课程或科目、活动;
“改编” , 就是对原有的或拿来的课程做一些调整 , 以使它更加符合本校、本班学生的特点;
“补充” , 就是在保持某一课程基本目标不变的情况下 , 增加一些相关内容或资源 , 以更好地实现原定目标;
“拓展” , 就是对原有或拿来的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体系进行提升;
“新编” , 就是对某一门课程或活动进行完全的开发;
“整合” , 就是在不同的课程、科目、活动之间形成关联 , 增强学校课程的整体逻辑性 。
这些不同的开发行为之间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 , 但不一定存在水平和效果上的差异 。
用哪一种方式对学校里的课程进行开发 , 应该体现出学校和学生的特点: 。
如果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项常规工作 , 那么 , 它无非包括这样一些程度和步骤:
1.建立组织——领导和组织开发工作 , 让一部分教师率先参与研究和准备 。
2.动员——对全校教师进行共同组织 , 让课程开发成为所有人的事业 。
3.形成核心价值——在学校层面表达教育者的核心教育理念 , 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
很多学校不太重视这个环节的工作 。
事实上 , 教育者关于“教育”、“学生”、“课程”、“教学”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整个学校的课程框架的展开和课程思路的确定 。
比如 , 与传统的关于人的素养、智能的理解不同 , 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结构模型 , 认为不同的学生可能在语言、逻辑与推理、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内省、自然观察方面 , 有不同的智能表现和潜质 。
台湾某小学在“整合”全校的课程时 , 就是依据这个关于“人”的核心理念展开了本校的课程框架 。
4.学生需求评估——通过正式的渠道而不是主观判断 , 了解学生、家长以至社区对学校课程的需要情况 。
5.资源评估——在自然探究、社会亲近、个人成长三个方面形成社区、学校、家庭、网络资源的基本列表 。
6.形成课程规划——对全校的课程结构、实施要求、相关管理制度进行设计 , 并使它在全校发挥法规的效力 。
7.培训——使所有相关人员(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其他志愿参与者等)理解课程框架 , 并掌握基本的实施技能 , 做好课程实施的准备 。
8.过程调控——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 , 保证实施过程达到预定目标和水平 。
9.总结评价——对新课程的实施效果和经验、困难形成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