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方|甲骨文出土,揭开“姜”字的初始本意,原来姜子牙是羌人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姜子牙一生充满了传奇,却也留下了无数谜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姜子牙有何身世?根据史书记载,大约公元前1060年左右,姜子牙以传奇的方式走进史书,钓鱼钓到了周文王,当时姜子牙七十余岁,而他之前的情况几乎毫无记录,大约只有吕国庶枝、出生齐地、做过屠夫、开过酒店、被妻抛弃等寥寥数语。随着甲骨文解读的深入,尤其对“姜”字的解读,让姜子牙的身世逐渐浮出水面,颠覆了传统认知。吉方|甲骨文出土,揭开“姜”字的初始本意,原来姜子牙是羌人
文章插图
01《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如果按照古史对炎黄二帝时间排序,“姜”字出现至少应该有四千年以上,但考古发现“姜”字仅有3300余年历史。“姜”字始见于殷墟商朝甲骨文,初始之“姜”字型非常简洁,为上下结构:上部为羊角,下部为女人,像是戴有羊角的女人。通过下图可见“姜”字演变,大约在春秋战国时,已有“上羊下女合一为姜”的雏形,到了汉朝之后正式规范为“姜”。归纳一下大致可见,商王朝眼里的“姜”,初始本意与女人、羊有关,其中羊可以引申为放牧,因此“姜”应该是放牧民族中的女人。吉方|甲骨文出土,揭开“姜”字的初始本意,原来姜子牙是羌人
文章插图
单纯只看“姜”字,很难搞清楚“姜”属于哪一个放牧民族,但甲骨文中还有一个字,揭开了“姜”的民族属性。“羌”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有二种形式:一,犹如一个有羊角的人,或一个头戴羊角头饰的人(见下图4);二,除了有羊角的人之外,字型上还多了一些绳索之类的东西(见下图1-3)。商朝时期,羌人常与中原殷人交战,中国第一女帅妇好就常与羌人作战,因此甲骨文中“羌”字的两种形态的原因很简单,即商朝定义的“羌”,起初是指羌人战俘,后来去掉绳索,将羌人看成一个国家或对手。通过甲骨文中“羌”与“姜”的字型,李学勤、孙中运等学者认为,羌和姜本义都是羌人,只是性别不同罢了,“羌”是男羌人,“姜”则是女羌人。后来作为民族称“羌”,作为姓氏称“姜”。吉方|甲骨文出土,揭开“姜”字的初始本意,原来姜子牙是羌人
文章插图
可见,史书上的上古八大姓之一姜姓始于炎帝之说,估计不太可信,因为“姜”字始见于盘庚迁殷之后的甲骨文。更为重要的逻辑是,艺术源于生活,文字始于现实表达需求,由于商朝与羌人长期交战,双方经常接触,现实的识别需求才促使商朝人创造了“姜”与“羌”字。当然,不排除一种情况,即“姜”字早已有之,只是如今还未发现,或者是其他写法,今人没能识别出来。但以迄今为止发现的事实说话,“姜”与“羌”是商朝人创造的文字。吉方|甲骨文出土,揭开“姜”字的初始本意,原来姜子牙是羌人
文章插图
02通过甲骨文,大致可以确定姜子牙是羌人。但史书上还记载了姜子牙身世的一条信息,即姜子牙是吕国人。《史记·齐太公世家》所说 “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大禹治水的助手是伯益(又称伯夷),因为功勋卓著,被封于吕地,建立了吕国。因此,姜子牙是姜姓吕氏,姜是姓,吕是封地名称,出身吕国王族,并非寒门子弟。炎帝、大禹治水、伯益的历史,史书未必没有杜撰之处,因而“伯益建吕”之说值得怀疑,但如果姜子牙是羌人,代表吕国是羌人所建,那么吕国到底在哪,有没有可能是羌人所建?古代学者认为,吕国位于河南南阳,清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六》记载“当成周者,南有申、吕,是也”,认为上古之际吕国已于南阳建立。南阳地处中原文明的腹地,距离西安420公里,以古代交通条件与商王朝彪悍的战斗力,羌人不太可能跑到南阳建国。但甲骨文中明确显示吕国历史悠久,“姜”与“羌”文字的演化又表明了姜子牙是吕国王族后代,吕国应该是羌人所建。那么,吕国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