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兰灰霉病及其防治

兰花灰霉病又称兰花花腐病 。我国南、北方花圃时有发生,除危害兰科植物中的兰属外,还危害蝴蝶兰属、卡特兰属、石斛兰属、万带兰属、鹤顶兰属等花卉植物 。其中蝴蝶兰、大花蕙兰和墨兰等园艺珍品受害较重 。
【蝴蝶兰灰霉病及其防治】

蝴蝶兰灰霉病及其防治

文章插图
1、症状
蝴蝶兰灰霉病主要危害花器,萼片、花瓣、花梗,有时也危害叶片和茎 。发病初期,花瓣、花萼受侵染后,24h即可产生小型半透明水渍状斑,随后病斑变成褐色,有时病斑四周还有白色或淡粉红色的圈 。每朵花上病斑的数量不一,但当花朵开始凋谢时,病斑增加很快,花瓣变黑褐色腐烂 。湿度大时,从腐烂的花朵上长出绒毛状、鼠灰色生长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花梗和花茎染病,早期出现水渍状小点,渐扩展成圆至长椭圆形病斑,黑褐色,略下陷 。病斑扩大至绕茎一周时,花朵即死之 。危害叶片时,叶尖焦枯 。该病每年多在早春和秋冬出现2~3个发病高峰 。严重时花上病斑累累,灰霉触目皆是,这对于赏叶盛似赏花或专门赏花的兰花来说,是毁灭性的灾难 。气温高时,病害仅限于较老的正在凋谢的花上 。花开始衰老或已经衰弱时,多种兰花均可感染此病 。
2、病原
经鉴定该病病原菌为富克尔核盘菌Sclero-tiniafuckeliana(deBary)Fuck,属子囊菌门真菌 。无性态为BotrytiscinereaPers.exFf.称灰葡萄孢,属丝孢目真菌 。条件恶劣时,有时在病部长出片状菌核,菌核基物表面生,大小不一,多为3~4.5mm×l.8~3mm,小者直径仅11mm 。在查氏培养基上,菌核半埋生居多,大小2.5~15mm,圆至长圆形 。性孢子阶段常见,丝精器白色,群体呈灰白色,性孢子球形,大小3~4微米 。无性态产生的菌落初为灰白色,后为褐色 。分生孢子梗散生或簇生在菌落内,浅褐至褐色,有隔膜,大小280~350微米×l2~24微米,顶端1~2次分枝,略膨大,有的呈棒状,其上密生小梗,上生大量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广卵圆形,较多,单胞,近无色,大小6~8微米×5~12微米 。扫描电镜下,孢子表面光滑 。在观赏植物中,该菌除侵染兰花外,还可侵染球根海棠、仙客来、金盏菊、鸭嘴花、贴梗海棠、大岩桐、美人蕉、醉蝶花、文殊兰、珊瑚花、大丽花、令箭荷花、萱草、扶桑、唐菖蒲、矮牵牛、朱顶红、菊花、万寿菊、一品红、茶花、迎春花、月季、樱花、杜鹃花、一串红、马蹄莲等多种花卉 。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核在5~12cm的土壤中越冬 。翌春气温7~8℃,相对湿度88%以上时,在菌核上产生大量菌丝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助于气流、水滴或露水及园艺操作将其传播开来 。该病的扩展是渐进式的,幼苗受侵后,病菌能定植下来 。它常随植株生长而扩展,在现蕾开花前先危害茎部或叶片或潜伏下来,开花以后只要发病条件适宜,花器很快染病 。灰霉病的发生受发病条件影响很大 。菌核在5-30℃条件下均可萌发,21℃时只需1d即萌发,5℃时需5d才萌发 。其菌丝发育起点温度为2℃,最高31℃,20~23℃最适 。孢子萌发适温为18~24℃,21℃经24h即萌发,萌发率72.6%,35℃经24h培养,仅有个别孢子萌发,37℃则不能萌发 。该菌对湿度要求常较温度严格,RH低于84%孢子不能萌发,高于88%才能正常萌发,92%~95%孢子萌发率最高 。RH80%时历时15d才产生分生孢子,RHl00%仅需3d即大量产孢 。此外,高湿对病菌侵入、扩展和流行有利,潜育期也可缩短 。该菌侵染需要一定的营养,如即将凋落的花瓣或受完粉的柱头,有伤口的茎、叶都是灰霉菌易侵染的部位 。病菌侵入后先腐生,当形成群体后,再向活力旺盛的健花或茎侵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