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略遗产 中国大国地位的奠基之战( 二 )


在无法回避的严重挑战面前,毛泽东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不愧为伟大的战略家,经过慎重权衡,果断作出抗美援朝的英明决策 。可以设想,如果任凭美国灭亡朝鲜,与我国隔江对峙,并与南线的台湾蒋介石集团、侵越法军势力遥相呼应,就将置我于战略上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那时我国的战略态势,国际环境,国内建设和东北边境的民族关系都将出现极大的困难和麻烦,其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人民派出自己的优秀儿女参战,是面对侵略威胁,迫不得已又是义无反顾的 。我们不是挑战而是应战,是不得不打别无选择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结局,不仅保卫了祖国的安全,援助了朝鲜,而且促进了亚洲甚至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二战后50年世界总体和平的确立和"三个世界"国际格局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总之,从维护世界和平,从打出国威军威、确立中国人民的自信与自尊,从创造有利的国际地缘安全环境,以利国家长远建设和增强国防的角度看,不论怎样评价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功绩都不过分 。
驾驭战争的自由,来自认识战争的必然 。战略计划的实施,是“战争的一次性闪光灯”,使用一次就展现一场战争的结局,留给历史的或是辉煌、或是灾难 。战争对战略指导的最初和最后的要求,都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
有人统计,在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上发生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战争是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在朝鲜战争中,双方投入的都是久经沙场考验的部队,都派出最优秀的指挥官并把战争指导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朝鲜战争的激烈程度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场双方武器装备优劣悬殊的战争中,不仅敢于而且善于同强敌作战并取得胜利,可以说达到了军事指挥艺术和部队素质表现的最高境界 。
战争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两军对阵,了解敌方的战略企图、军事部署、兵力兵器的数量与质量固然重要,但从战争指导的最高层次讲,还必须了解对方的历史、哲学和统帅特点 。在战争史上,言出即行而又出敌不意是很难做到的,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再三发出警告而且说到做到 。美国当局和“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却不相信中国真的要抵抗,特别是麦克阿瑟断言侵朝战争“是赢定了”,中国出兵参战的“可能性很小”,“不足为患” 。毛泽东和彭德怀非常重视研究麦克阿瑟的性格和作战特点 。毛泽东说,麦克阿瑟越狂妄、自负、好大喜功,越对我们有利 。麦克阿瑟没有指挥大兵团在广大地域作战的经验,而有丰富的越岛进攻作战的经验,因而在仁川登陆,包抄朝鲜人民军的后路是他的必然之举 。基于这种判断,早在朝鲜人民军胜利南进,美韩军退守“釜山防御圈”时,毛泽东就提醒要防备美军在仁川登陆,并从中国南方调兵北上,组成东北边防军,后来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参战部队 。这是“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战略预见与战略预置 。没有这一举措就没有后来的胜利 。反观敌军方面,麦克阿瑟,按美国评论家大卫·里斯的说法,是位凭“想象和直觉,而不是军事的逻辑和科学”指挥作战的美军司令官 。他在完成仁川登陆这一朝鲜战争中的杰作之后,接着就是一个大败笔,他在所谓“圣诞节攻势”中,亲自把美军赶进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包围圈而遭到惨败 。当时在朝鲜战场东西两线,如果没有麦克阿瑟和阿尔蒙德的冒进命令,则我军的计划难于实现;如果美第8军军长沃克和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坚决执行上级的错误命令,则他们的损失将会更加惨重 。
朝鲜战争的历史证明,在战略指导上的几个重大问题的抉择,毛泽东和彭德怀的判断和决心是完全正确的 。例如:第一次战役胜利后,敌人退到清川江左岸固守 。如何打第二次战役,毛泽东和彭德怀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待敌进入我预设战场后,我以迂回包围穿插战术,各个歼灭进攻之敌 。而另一种主张则要求乘胜追击 。如果按后者主张去打,第二次战役不会取得那样大的胜利,至多打成一个击溃战 。又如1950年底,我军突破“三八线”后,打到“三七线”附近地区 。此时志愿军物资供应极为困难,连打3个战役已十分疲劳,为防南进过远,被敌所乘,毛泽东和彭德怀高屋建瓴,部署就地转入积极防御作战 。此举为后来的第四、五次战役和两年多的阵地防御作战创造了条件 。如果当时继续向南猛追,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再如1953年夏季停战签字前夕,敌人仍采取种种手段破坏停战 。毛泽东和彭德怀决心再发动一次较大规模的反击战役,以打促停 。而另一种主张是不再采取军事行动,马上签字 。我军按毛泽东、彭德怀的作战部署发起夏季反击战役,在25公里正面上突入敌防御纵深最远达15公里,歼敌12万3千多人,收复土地240平方公里,从而争取到更有利的条件实现朝鲜停战 。战争的事实和结局证明,在战争指导方面,毛泽东和彭德怀始终胜敌一筹 。而美军在战役上的失利则是替战略付出了代价;它在战略上的失败又是替美国的政治付出了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