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的寻怎么写( 二 )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 。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 。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 。“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 。“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 。“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 。”
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 。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
作者简介: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阆仙,一作浪仙 。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
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 。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 。以五律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苦求工 。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有《长江集》 。
3. 改写( 寻隐者不遇)的作文 《寻隐者不遇》改写
这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唐朝诗人贾岛想趁着这个好天气到隐居在松林里的老朋友那儿拜访拜访 。于是,他便兴致勃勃地带上包裹,迎着艳阳,向那片松林的方向走去 。
连绵起伏的高山,苍翠挺拔的大树,悠悠的白云,潺潺的流水……眼前真是人间仙境呀!朋友能过上如此行云野鹤般的生活,着实让人羡慕啊!贾岛一边想着一边继续前行 。曲径通幽,来到一片枝繁叶茂的松林前,贾岛就看见了一座掩映在树林中的有些简陋的小草房,他想,这一定就是那位隐者的住处了,心中一阵兴奋,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 。柴门紧闭,这时从远处奔来了一个小男孩,诗人转身向前询问,问:“小兄弟,你知道茅屋的主人去哪了吗?”童子打量了一下来人:“您问的是我的老师吧?老师去山上采药了 。”贾岛一听,心里凉了半截但仍抱着一丝希望:“那你老师到哪儿采药了呢?他大概什么时候回来呀!”童子说:“就在这座山中 。”贾岛心中一喜,赶忙追问:“你能告诉我在山上的哪条路吗?”童了摇摇头:“这座山十分高大,而且云雾缭绕,我不知道具体的位置,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 。”贾岛听了怅然若失,只好告辞 。他回头望望那云雾迷漫、飘渺缠绕的群山,转念又想:朋友本是超然世外之人,我这凡夫俗子岂能轻易相见 。想到这儿,贾岛不禁随口吟诵道: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
4. 寻隐者不遇的作文 在深山中,住着一位品行高尚、超然物外的隐者 。
一天,作者满怀希望地来到深山中,拜访这位闲云野鹤般的隐者,他家周围绿树成荫,青山叠翠,景色秀丽宜人 。诗人看见了一个扎着两个小辫子,天真无邪的小童子,便弯下腰来,和蔼可亲地问道:“小朋友,你的师傅在家吗?” “我的师傅去采药了!” 小童子回答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