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下联一出震惊四座

在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娱乐项目并不多,文人骚客们寂寞难耐的时候不是饮酒赋诗就是对对联,以来彰显自己博学多才知识渊博,另一方面也达到了消遣娱乐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对联起源于五代十国期间,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在楹柱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被人们称之为“楹联”。
悠久的历史,广为喜欢的语言艺术:
对对联俗称“对课”,又被称为“诗中之诗”可见要对好一个对联并不简单。从对联产生后一直流传到今天,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老百姓每逢红白喜事或者重大节日,都喜欢在自己家的门口贴上一副对联,来表达自己的喜庆、哀伤或者愿望等情感!


唐伯虎|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下联一出震惊四座
文章插图

对对联在古代社会士子或者富贵阶层是一种喜闻乐见非常富有汉民族文化传统的语言艺术形式,要对出一副好对联相当考验文人骚客的文学功底和见识。在《唐伯虎点秋香》的电影中,七省文状元兼参谋将军,人称对王之王的对穿肠在和唐伯虎对联比试中被对得口吐鲜血,相信大家对这个桥段至今难忘。对穿肠: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唐伯虎: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又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在我国的文化传承过程中,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诗词歌赋还有对联,很多对联至今都能朗朗上口,又有很多让我们觉得意义深远很符合自己心情的抒发。例如:人们贴给弥勒佛的对子: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幅对联就表达了弥勒佛为人豁达不予人仅仅计较,告诉世人为人处世的道理。


唐伯虎|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下联一出震惊四座
文章插图

对联讲究繁多,考验文人骚客水平:
【 唐伯虎|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下联一出震惊四座】在古代,文人骚客作诗有很多讲究:什么藏头诗、藏尾诗、押韵等,对联被称为“诗中之诗”不仅要求字数相同、节奏一致、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还要求意境相同。对联看似简单,实则博大精深。蕴含的知识面极广,涉及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修辞学、逻辑性,天文地理,历史典籍,社会人文,无所不包。要对出好对子并非轻而易举,要对出佳联绝对更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


唐伯虎|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下联一出震惊四座
文章插图

古代普通老百姓对对子纯粹是消遣娱乐,博众人一笑。而文人墨客对对子不仅要对得上,还要对的美、对得妙,若是意境达不到,则不能彰显自己的才华鳌里夺尊。对对联从单纯的天对地、奇对偶、动对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古人在酒桌上饮酒的一个游戏,可见对联受众之广。
相传在明代,一南方士子进京赶考。到京师后于同乡或者相识的朋友聚在一起,饮酒作诗、谈论风月。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隔壁雅间的客人开始大声的猜拳行令,打扰了他们的雅兴。酒劲上头平时唯唯诺诺的士子,借着酒劲大声说出“北方皆粗鄙之人,俗不可耐”。哪知道对方耳朵还很尖,听到了便怒气冲冲地过来理论。双方都是醉眼朦胧大吵大闹的声音,惊动了一群吃饭的老百姓。中国人历来都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很多人怂恿要打“南蛮子”。


唐伯虎|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下联一出震惊四座
文章插图

被众人一说,南方士子酒立马醒了一半,认错是不可能的。士子:要说你不是粗鄙之人,在座的有一位,能对上我出的上联,我便认错。听好了这上联便是“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这个上联暗藏了几个难点第一个是合字,第二个字的数量,第三个数字相连。北方士子进京赶考的也不少,当即就有人站了出来“一木是木,二木是林,三木是森”。这个对联在对仗上也算工整,可是就像缺了点什么。士子的朋友们一阵唏嘘,士子也摇头哂笑。在众人为难之际,赵南星站了出来,:井底之蛙,岂止苍穹之浩大。萤火之光也敢于皓月争辉。听好我的下联“七人是化,八人是仈,九人是仇”。对联一出,众人一阵拍手叫好,连士子的朋友也拍手叫绝。士子脸大红,当即给众人道歉灰溜溜的走出了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