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命就寄于责任一念”

著名思想家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于7月10日12时30分与世长辞 , 终年96岁 。 日前 , 梁培宽次子梁钦宁向采访人员告知了这一消息 。
梁培宽1925年生于北京 , 1933年到1937年曾跟随父亲梁漱溟在邹平生活过五年 。 退休后 , 梁培宽从事梁漱溟文稿的编辑出版和研究工作 , 曾整理出版《梁漱溟全集》《梁漱溟往来书信集》《梁漱溟日记》《梁漱溟往来书札手迹》等多部书籍 。 “像梁培宽先生这样 , 集中精力数十年如一日 , 整理父亲留下的书信文稿 , 卓见成效和影响 , 当为楷模 。 ”著名哲学家熊十力的外孙徐祖哲评价 。
知父莫如子 。 作为梁漱溟研究的专家 , 多年整理出版父亲作品的过程 , 也是他一次次重新认识父亲的过程 。 2014年仲夏 , 采访人员采写梁漱溟在邹平的往事时 , 曾发现十几篇未收录在旧版《梁漱溟全集》中的文章 。 当时 , 因《梁漱溟全集》新版的编纂正在酝酿中 , 需增加一些尚未收录的文章 , 梁培宽先生知道后甚是高兴 。 如今 , 先生其萎 , 风范永存 , 现将与梁培宽先生的相关交集整理刊发 , 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梁漱溟先生的了解 , 也算是对梁培宽先生的悼念与告慰吧 。
|“我的生命就寄于责任一念”
本文图片

像和尚到庙里去般到邹平来
“先生早年曾追随父母在邹平生活 , 新中国成立后曾陪同父亲梁漱溟先生回邹考察 ,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梁漱溟墓和梁漱溟纪念馆在邹平建成 , 有先生的鼎力相助!晚年念兹在兹 , 多次来邹平扫墓并参观纪念馆 , 向纪念馆无偿捐赠文物多达13次!先生一路走好!”邹平市梁漱溟纪念馆馆长刘庆亮在朋友圈发文 , 对梁培宽的逝世致以哀悼 。
1931年初 , 一批下乡的知识分子 , 在梁漱溟的号召下 , 抛弃城市生活 , 来到邹平 , 到农村做民众的“喉舌”“耳目” , 期待把自己所学用到实处 。 当时 , 邹平全县共有300余个村 , 3万余户 , 16万余人 , 80%以上是自耕农 , 贫富差距不大 。 虽距离省城济南不远 , 但民风淳朴 , 土匪活动也不多 , 于是被选作实验区 。
“当时 , 梁漱溟他们买下了县城东关一家带院子的旧盐店 , 大概有十几亩 。 对房舍简单整修 , 又在院子里新盖了一座礼堂和七座教室之后 ,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就在这里办起来了 。 ”刘庆亮介绍 。
1932年底 , 《东方杂志》为次年初征文 , 问今年做个什么梦?梁漱溟答:我是清清楚楚一步一步地向着预期目标而前进 。
在邹平期间 , 梁漱溟每天黎明行之最勤的便是“朝话” 。 学生们片刻冥想后 , 由老师发表一番鼓舞人心的话 , 提供进一步反省的教材 。 内容多是有感而发 , 或从学生、教师身上出发 , 或有感于时事 。 梁漱溟希望通过这种“三省其身”的方式 , 让学生心中燃起道德感化的热情 , 认识到乡村工作的深刻意义 , 而他关于乡建的理论萌芽破土而出 , 不断蔓延伸展 。
静水流深 , 其志不在温饱 。 “我来做乡村运动 , 在现在的世界 , 在现在的中国 , 也是同和尚出家一样 。 我同样是被大的问题所牵动 , 所激发 。 离开朋友 , 抛弃亲属 , 像和尚到庙里去般到此地来 。 因此事太大 , 整个地占据了我的生命 , 我一切都无有了 , 只有这件事 。 ”当时 , 梁漱溟早早地沉下了出家精神做乡村工作的心 。
1933年 , 梁漱溟把夫人黄靖贤和两个未成年的儿子接到条件艰苦的邹平 , 全身心投入工作 。 “研究院没有盖一间家属宿舍 。 学生住在旧盐店和破庙改的屋里 。 有家眷的就租老乡的房子 , 有些是砖墙草顶 , 有些是土墙草顶 。 一直到我走 , 全城没电没水 , 灯就是油灯 , 最好的一条路是东关到西关的土路 。 ”2014年8月 , 梁培宽在接受本报采访人员采访时曾回忆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