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的诗怎么写

1. 锄禾诗怎么写 《悯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绅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注释】
1.悯:怜悯 。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
3.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ūn), 国内采用简化字后,飧字用的很少,后才改为餐了 。餐飧:昼饭为餐,晚饭为飧 。
【翻译】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 。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
2. 锄禾的古诗 怎么写,开头两句 悯农二首⑴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成(收)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⑷,农夫犹饿死 。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字词注释
⑴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
⑵粟:泛指谷类 。
⑶秋收:一作“秋成” 。
⑷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
⑸餐:一作“飧” 。
白话译文
【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 。
【其二】
作品鉴赏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
谁又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