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字的小篆怎么写

1. 爱字用小篆怎样写 爱字的小篆:
一、爱的读音:ài
二、汉字释义:
1. 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 。
2. 喜好 。
3. 容易 。
4. 重视而加以保护 。
5. 吝惜 。
三、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四、部首:爫
五、相关词组:
相爱、爱护、可爱、爱人、热爱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画:
撇、点、点、撇、点、横撇/横钩、横、撇、横撇/横钩、捺
二、词语释义:
1、相爱
互相亲爱、友好 。
2、爱护
喜欢并维护 。
3、可爱
令人敬爱的 。
令人喜爱的,讨人喜欢的,深受热爱的 。
4、爱人
爱别人,爱护并帮助他人 。
丈夫或妻子--在跟第三者说话时,夫妻一方对另一方的称呼 。
或指他人夫妇中的一位。
情人 。恋爱中男女的一方,未婚的恋人 。
5、热爱
形容爱的程度很深 。
2. 爱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怎么写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 。
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 。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 。
3. 爱字笔顺怎么写 撇、点、点、撇、点、横撇/横钩、横、撇、横撇/横钩、捺 。
爱,汉语常用字,读作ài,最早见于金文,其本义是“喜爱”“爱好”,意为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后来又引申出“爱情”“爱惜”“贪”等意思来,《说文解字》解释为“行走的样子”,可意为“疼惜呵护对方,为之奔波辛劳”之义 。
2019年11月20日,“汉语盘点2019”活动启动,清博大数据推荐的国内字为“国、爱、治、纪、会” 。
扩展资料
来历:
“爱”字由“欠”(或“旡”)和“心”两部分构成 。“欠”和“旡”都是端坐地上张着口的人形,“欠”的口”朝左,“旡”的口朝右 。
张口的人,用右手抚着心以表示“张口告人,心里喜欢”的意思,这就是“爱”这个会意字,小篆继承了金文的形体,只是把“欠”变为“旡”了 。
但秦始皇并吞六国以后统一使用的小篆“爱”,字脚却多了一只向下的足(夊),以表示“爱”是一种行为与行动,反而把字繁化了 。
隶化后楷书,主要是上半部分的变化 。简体楷书的“爱”则采用行书字形,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心”和“夊”简化成“友” 。
楷书由中间带“心”的“爱”简写成现代汉语中的“爱”,不仅导致金文字形中的“欠”形部分消失,连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心”形也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