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也说“贾母的眼镜”

日前 , “今晚副刊”刊登《贾母的眼镜》一文 。 作者将贾母看戏的“眼镜”理解为老花镜 。 笔者想与作者商榷一番 。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载:“……至十五日之夕 , 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 , 定一班小戏 , 贾母于东边设一透雕夔龙护屏矮足短榻 。 榻之上一头又设一个极轻巧洋漆描金小几 , 几上放着茶吊、茶碗、漱盂、洋巾之类 , 又有一个眼镜匣子 。 贾母歪在榻上 , 与众人说笑一回 , 又自取眼镜向戏台上照一回 。 ”请注意最后一句:“(贾母)又自取眼镜向戏台上照一回 。 ”若是老花镜 , 为何用个“照”字?其实 , 这是可手持远观的望远镜!当时观戏使用的小型望远镜 , 在清初是珍贵的“西洋贡品” 。
我们在水西庄查为仁《莲坡诗话》中找到关于这种“眼镜”的描述 , 这种“眼镜”叫做“千里镜” 。 《莲坡诗话》中的《千里镜》载:“数片玻璃珍重裁 , 携来放眼云烟开 。 远山逼近近山来 , 近山远山何嵬嵬!……”所以 , 这里“贾母开夜宴”使用的应是当时珍稀的望远镜 。
而贾母年事已高 , 必定老眼昏花 , 平时看近物时确实需用老花镜 。 这在《红楼梦》第六十九回“弄小巧用借剑杀人”中有明确记载:“……正值贾母和园中姊妹们说笑解闷 , 忽见凤姐带了一个标致小媳妇进来 , 忙觑着眼看……贾母上下瞧了一遍 , 因又笑问:‘你姓什么?今年十几了?’贾母又戴了眼镜 , 命鸳鸯琥珀:‘把那孩子拉过来 , 我瞧瞧肉皮儿 。 ’贾母细瞧了一遍 , 又命琥珀:‘拿出手来我瞧瞧 。 ’鸳鸯又揭起裙子来 。 贾母瞧毕 , 摘下眼镜来……”
我们看 , 一开始 , 贾母只是“上下瞧了一遍” , 这时并没戴眼镜 , 当需要“瞧瞧肉皮儿 , 拿出手来我瞧瞧”时 , 贾母戴上眼镜 , 看完以后就摘下眼镜 。 而且 , 这里曹雪芹用的是“戴”与“瞧” , 没用前面的“取”与“照” 。 因为 , 贾母这时用的眼镜才是老花镜——当时老花镜应是或戴或绑于头部、悬于眼前的 , 而望远镜则是手持的;所以 , 《红楼梦》中用了“瞧”与“照”这两个不同的动词 。 通过手持之镜看东西或成像 , 显然用“照”字更贴切 , 比如我们用相机、手机照相 。 而我们戴的近视镜或老花镜 , 似乎已成为我们双眼观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所以我们戴着眼镜看东西仍说看或瞧 , 没有说成“照”的 。
【老人|也说“贾母的眼镜”】而且 , 在《莲坡诗话》中也有关于老花镜的记载:“按眼镜之制……惟方舆胜览称:‘满剌加国出靉靆 , 老人不辨细书 , 掩目则明 。 ’”显然 , 这种眼镜是老人专用的 。
有不少红学专家指出:曹雪芹少时避难水西庄 。 水西庄的生活是其写作《红楼梦》的素材之一 。 所以 , 我们可以猜测 , 不管是望远镜 , 还是老花镜 , 他应在这里看过或听过 。
另外 , 《贾母的眼镜》一文认为贾母看戏之“眼镜”为老花镜 , 并称:“可以猜想 , 当贾母拿起珍贵的眼镜 , 在子孙和同族亲戚崇敬的目光中观照戏台时 , 展现的是贾家身为皇亲、钟鸣鼎食的权势与荣华 , 以及伴随她晚景的满足感 , 至于能不能看得清并不重要 。 ”鄙以为 , 以贾母之年龄、身份和品位 , 似乎也不必老不舒服地戴个老花镜去看远处的戏台 , 掩耳盗铃地来实现这种“满足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