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紧跟市场大环境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不掉队

提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 无论是今年登台亮相的话剧《香山之夜》 , 还是《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等一部部经典舞台作品 , 均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 , 但这些作品远远不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终点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冯远征近日在接受采访时透露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紧跟当下市场环境推出相应剧目 , 从小人物话剧走向演绎《香山之夜》这类大人物剧目只是一个开始 , 未来剧院将会进一步丰富创作题材 , 培育更多专业人才 , 把更多作品带到观众的面前 。
作品精打磨
本月初 , 打磨后再次登台的历史题材话剧《香山之夜》完成了二轮演出 , 这不仅让观众跨时空地通过舞台回顾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时刻 , 也让该剧制作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向着满足市场及观众需求 , 塑造更多类型作品和角色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 。
在《香山之夜》饰演毛泽东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队副队长王斑表示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此前是以塑造小角色、小人物 , 通过反映普通老百姓生活而铸成的剧院 , 如《小井胡同》《骆驼祥子》等话剧 , 通过展示市民的街景生活反映那个年代的生活状态 , 而此次编排《香山之夜》则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次塑造大人物 , 塑造历史题材话剧 , 以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位历史人物超越时空对话方式 , 全面回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史 。
毋庸置疑 , 演出作品若要在台上站得稳、站得久 , 保持内容品质至关重要 。 为了让《香山之夜》更加符合当时的历史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对各处细节精雕细琢 , 仅编排就酝酿了两年的时间 。 与此同时 , 王斑不仅在外部形象上增重了十几斤 , 以更加贴合毛主席在香山时期的形象状态 , 还为了追求神态形象上的相似 , 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学习历史材料和阅读人物著作 , 并先后三次到达香山革命纪念地进行采风学习 。 直到现在 , 王斑还保持着每天阅读书籍《毛泽东选集》的习惯 。
而不只是《香山之夜》 , 近年来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诸多剧目 , 《社区委员会》《朱丽小姐》《骆驼祥子》等话剧作品 , 之所以每次上演均受到观众的追捧 , 也都是有着口碑作为保证 。
冯远征表示 , “话剧演出不是快餐文化 , 一个好作品是需要时间酝酿的 , 需要采风、构思、创作的时间 , 除了前期的剧本创作 , 还有给予编导演体验生活的时间” 。
历史|紧跟市场大环境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不掉队
文章图片

鼓励式培育新人
无论是优质演出作品的打造 , 还是剧院的长久发展 , 背后均离不开专业人才组成的团队 。 如何实现人才的培养 , 也成为包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内的院团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
冯远征表示 , 选拔大量有用人才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重要任务 , 选拔的人才要会演戏 , 且比起演技的水平 , 更看重的是未来发展的潜力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了解到 , 近年来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人才选拔中延续了往日的培养传统 , 在原有“团带班”以及与高校联合办班的人才培养形式上进行了创新 , 首度从专业表演人才中进行选拔 , 依托北京人艺院内的导表演艺术家和院外曲艺、戏曲、民俗、戏剧理论等各方面的专家一起组成的教师团队 , 通过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开办表演学员培训班 , 培养适合人艺舞台的演员 。
而在面对应届毕业生上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则会提前半年进行招募 , 如果能进入复试 , 未来半年就会在剧院实习 , 并参加小角色的演出 。 这一过程一方面考察演员的吃苦耐劳精神 , 另一方面也在推动演戏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