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字毛笔字怎么写( 五 )


这个道理 , 清蒋和的《书法正宗》阐述得更为具体 , 他说:“初学先宜大字 , 勿遽作小楷 , 作小楷入手者 , 以后作书楷皆无骨力 。”他是从练出字的“骨力”这个角度强调先写大字的 。
小字也不是不讲“骨力” , 而是要求笔笔有意趣 , 笔笔有力气 , 标准更高、难度更大 。所以 , 初学者不应急于练写小楷 。
所谓“大字”多大为宜?康有为告诉人们:“以二寸、一寸为度 , 不得过大也 。《广艺舟双楫》 字越小越难写 , 越大越难写 。
字过大 , 点画、布白、笔势相应要有大的变化 , 初学往往不宜把握 。有了基础 , 再逐步写大 。
先写真书 “初学书 , 先学真书 , 此不失节也 。”唐张敬玄《书则》 真书即楷书 。
初学从楷书学起 , 才不违背学书的次序 。宋人蔡襄也谈了这样的见解 , 他说:“古之善书者 , 必先楷法 , 渐而至于行草 , 亦不离乎楷正 。”
《论书》 意思是 , 古来擅长书法的人 , 必定是先写楷书 , 逐渐行书、草书 。即使行、草 , 也离不了楷书的那些法则 。
为什么学书应先从楷书学起呢?有多种说法 。一说从楷书学习八法 。
宋高宗赵构有一篇论书法的《翰墨志》 , 谈到为什么先学楷书 , 有如下说法:“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者 , 以八法皆备 , 不相附丽 。”“若楷法既到 , 则肆笔行草间 , 自然于二法臻极” 。
从正书学起 , 可以掌握写字的基本功——八法 。基本法则掌握了 , 尽可以放意作行草书 , 而且行草书均可达到很高的水平 。
一说从楷书学习“说话”、“站立” 。宋苏轼对此似乎有独特见解 , 他说:“书法备于正书 , 溢而为行草 。
未能正书 , 而能行草 , 犹未尝庄语 , 而辄放言 , 无是道也 。”《论书》 书法最完备的法则在于正书 。
至于行书、草书 , 均为正书的延伸或衍生 。不学好正书而去作行草书 , 尤如没有正经学会说话 , 就想畅所欲言 , 哪有这样的道理?苏轼对先学楷书还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真生行 , 行生草 , 真如立 , 行如行 , 草如走 , 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
慢步为行 , 急行为趋 , 急趋为走 。人得先立、后行、再跑 。
学书也是先正、后行、再草 。哪有不会站立就会快跑的人呢? 一说楷书学不好即写草书 , 则终生写不好楷书 。
这是清人康有为的看法 。他说:“若真书未成 , 亦勿遽学用笔如飞 , 习之既惯 , 则终身不能为真楷也”《广艺舟双楫?学叙》 他的意思是 , 如果真书没有学好 , 切不可急于飞笔疾书 , 那样成了习惯 , 终身别想再写好真楷 。
这话说得未免有些过分 , 但极言学好楷书的重要 , 不学楷书的危害 。当然也有主张真、行兼学的 。
如宋欧阳修就说过他的切身体会 。他的做法是:“ 日学草书 , 双日学真书 。
真书兼行 , 草书兼楷 , 十年不倦当得名 。”《试笔》 欧氏单日学草书 , 双日学楷书 , 楷和行草交叉学习 , 坚持十年不间断 , 可以成为名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