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 。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 。
出嫁乏激催刻诎灸挫熏旦抹女亦各归宁 。因呼为女儿节 。”
端礼节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 。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编辑本段节日起源名称由来“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
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 。《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
起源传说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1.纪念屈原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屈平,字原, 屈原 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接伍子胥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 。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
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
3.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4.迎涛神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
- 端午节的手抄报怎么写
- 海底两万里手抄报 海底两万里手抄报初中一等奖
- 六一手抄报 六一手抄报全国第一名
- 端午节民俗故事:陈十四娘娘勇斗南蛇婆
- 冬天手抄报怎么画 冬天手抄报高难度
- 数学手抄报字怎么写
- 冬至手抄报 冬至手抄报一等奖
- 艺术节手抄报 艺术节手抄报
- 中秋节手抄报简单好画 中秋节手抄报简单好画一年级
- 小抄报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