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的隶书怎么写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 。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 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 。写长横时,起笔逆 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 。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 笔势飞动,姿态优美 。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 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 。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 。变曲为直 。调正笔画断连 。省减笔画结构等等 。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 。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 。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 。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 。藏 露等各种变化 。还有字距宽 。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2. 用隶书怎么写汉字两个字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 。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
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 。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