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给我复述下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内容 晋太元中 , 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 , 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 夹(jiā)岸数百步 , 中无杂树 ,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 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 , 从口入 。初极狭 ,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 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 , 屋舍(shè)俨(yǎn)然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 ,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 , 男女衣着(zhuó) ,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 ,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 乃大惊 ,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yāo )还家 , 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 咸(xia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 不复出焉 , 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 , 乃不知有汉 ,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皆出酒食 。停数日 , 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 , 得其船 , 便扶向路 , 处处志之 。及郡下 , 诣(yì)太守 , 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寻向所志 , 遂迷 ,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 , 高尚士也 。闻之 , 欣然规往 , 未果 ,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
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 , 那里没有压迫 , 没有战乱 , 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 , 彼此和睦相处 。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 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 , 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 。“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 , 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 , 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 , 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
本文艺术构思精巧 ,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 , 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 , 也是本篇一个特点 。语言生动简练、隽永 , 看似轻描淡写 , 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 , 令人神往 。文章有详有略 , 中心突出 。
文章主题
【xian格格怎么写】《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 , 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 。不过应当强调的是 , 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 , 一群避难的人 , 而不是神仙 , 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 , 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古代的许多仙话 , 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 , 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 , 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 。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 , 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 , 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 。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 。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 , 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 , 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