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说‘李白乘舟将欲行’,写李白将要走了,我从图上看到李白拈着胡须站在船头,他好象在等什么,也许他早就可以离开这里,但他舍不得老朋友汪伦,他在想着与老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多么盼望能再见到老朋友呀 。一个‘将’,一个‘欲’不是都在说李白的情深吗?” 我很赞赏小朋友的发现能力,便趁势启发:“你抓住了‘将、欲’体会到李白欲行而不行,他是在等老朋友,想老朋友,他正在想——”“他正在想这些日子和汪伦在一起多美好 。”
‘他也在想和汪伦一起饮酒作诗的情景,这时候好想再和他通通快快喝一场 。“ ……“啊,李白站在船头也想了很多和汪伦在一起的事情,”我不住地点头,“所以说-——”这下,大家齐声说了:“所以说李白对汪伦的情也很深 。”
看来,这场争辩可以统一了,我小结说:“原来汪伦和李白这两个好朋友之间的情谊都是这样深厚 。是呀,友情本来就是两个朋友之间的感情,应该是相互的,你们的争论,把诗意理解的更深入了!”看来在阅读教学中个性化的解读,自由式的感悟,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正是对“谁的情更深?”的探究,才引发了一场生动的争辩,不仅深化了对诗意的解读,而且引发了一场“头脑风暴”,擦出了一片耀眼的智慧火花 。
读这样的教学故事,我们仿佛也亲历了一场课堂争辩,思辩角逐的刀光剑影,事态发展的一波三折,教师点击的火上加添油,切磋研讨的细致入微,都全仗于对情节的生动描述 。如果没有了这些由鲜活的人物对话、行为酿造的真切氛围,又怎么能说明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对主体探究式阅读的重要价值 。
在教学故事中要恰当的描述好生动的情节,还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要处理好“长”与“短”的关系 。描述生动的情节对教学故事固然十分重要,但也不可求长、求全 。
确切地说,教学故事中的“故事”,只是为了说明某一教学事理的过程片段 。如果故事说得太长了,包含的可以说明的教学事理必然很多,这样反而会重点不突出,中心不明确 。
“教学故事” 更应当追求“一事一议”所带来的集中和清晰的效果 。第二、要处理好“表”与“里”的关系 。
在教学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和行为只是故事的表面现象,而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 。前者是显性的,易被人们注意,也就会原封不动地去记录 。
而后者是隐性的,需要根据故事的中心(即希望说明的某一教学事理)去思考挖掘 。要严格区别“课堂教学实录”和“教学故事”这两者的不同 。
“实录”是巨细无遗、未经取舍的原生记录;而教学故事是撰写的,有中心思想,有写作目的,虽以事实材料为依据,但必须是围绕中心经过剪裁取舍的,是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创作 。第三、要处理好“叙”与“议”的关系 。
“教学故事”总体上是以“叙”为主,但不能没有议论,否则就无法达到要借助故事来说明某一教学事理的目的 。当然,这里的“叙”和“议”是十分灵活的,可以先议后叙,也可以先叙 。
3. 妈妈的教育故事怎么写 一个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