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撰写教育故事 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践行“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成效即成果”的科研理念,引导广大一线教师降低研究重心,转变科研范式,开展了诸如“我说我的教育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催生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创造性和持续性 。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进行教育叙事,或怎样写教育故事?一、撰写说明教学故事,也就是教学叙事研究 。教学叙事研究是以教师自己的故事建构为手段,通过叙述故事,描述教师真实的教学生活,呈现特定情境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这种行为下的学生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和意义分析,形成有关教学经验的“个人知识”,获得对教学活动的意义理解和解释的一种研究方式 。
由于教学叙事研究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的,而且故事直接来源于教师的教学经历,其理解和解释又取决于教师自己对教学“现场”的独特把握和判断 。教育故事应体现以下四个基本特点:一是真实性 。
所叙述的是已经发生过的、基于实践的、真实可信的教育事件,不是还没有发生的设计、杜撰甚至虚构的事件 。二是意义性 。
所叙故事必须蕴含一定的教育思想或理念,可以反映自己化解教育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收效,也可以反映忽视了教育时机之后的某种遗憾 。
2. 怎样写好“教学故事” “教学故事”首先是“故事”,“故事性”应当是它的基本属性 。
所谓“故事性”,就要求叙述有情境、有情节、有情感,有人物的对话、行动、有事情的发展过程 。因此,写教学故事不是写论文,它是以叙事(讲故事)为主的,而不是以议论为主的 。
【怎么写教育故事】描述好发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鲜明故事,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但是,教学故事又不是单纯地讲故事,它是要通过一个片段的教学情节用来说明一个教学事理 。
从这个角度看,前者只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 。而且目的巧妙地融合在手段之中,而手段则处处烘托着目的 。
一位老师写的《谁的情更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教学故事中描写好生动的情节:教学古诗李白的《赠汪伦》,(在深读领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题:你觉得是李白对汪伦的情深还是汪伦对李白的情深?能否从这短短的诗句中找出理由来说明?学生议论纷纷:“当然是汪伦对李白的情深,‘忽闻岸上踏歌声’,汪伦踏歌来送行,就可以看出他对李白是多么友好 。” “我也认为是汪伦对李白的情深,从最后一句诗就可以看出来,‘桃花潭水深千尺,’说明桃花潭很深很深,但还是比不上汪伦踏歌为李白送行的情谊深 。”
……这是多数同学的意见 。“我觉得李白对汪伦的情谊也很深,他能体会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能写出这首诗就说明他对汪伦的情谊很深厚 。”
我不胜欣喜,说:“你敢于说出和别人不同的见解,很好 。”于是,“谁的情谊更深?”一场辩论展开了 。
说汪伦情深的自然言之凿凿,但说李白情更深的也是振振有词:“平常人一般的送别就是走着来,可是汪伦却不是普普通通地走,而是边用脚打节拍边唱歌来给李白送别,比别人送行要隆重,说明他舍不得老朋友李白的离去 。”我趁热打铁,说:“是呀,好朋友李白要走了,汪伦踏歌来送行,此时汪伦在想些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设想汪伦会想的内容:他想那天我们一起喝酒,喝得多开心;他在想好朋友李白真有才华能写出这么许多好的诗来,可是他现在就要走了,我见不到他写的诗了,真可惜;他在想好朋友这次走以后什么时候才会再来?……) “我觉得应当是李白的情更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