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仙台的故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年轻时,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 。他的诗喜欢描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 。以五言律诗见长 。注重词句锤炼,刻意求工 。“推敲”的典故,就是由于他的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的 。着有《长江集》 。
安徽当涂县城东门口,有个偌大的土堆子,名叫“望仙台”,其实,它是诗人贾岛的墓 。为什么又叫“望仙台”呢?有这么一段传说故事 。
贾岛是唐朝一个着名的诗人,也是个苦命的诗人 。年青时,应了几次考,结果是名落孙山 。祖上留下的几个钱也花光了,生计困难,就削发为僧 。半路出家,不忘做诗,经常逗留长安,吃饭行路都做诗,真是入迷了 。一天,在街上行走,做得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又想改作“僧敲”,究竟是“推”字妥贴,还是“敲”字稳当?当下不能决定 。于是一边走路,一边用手作“推”和“敲”的姿势,路上行人都感到惊讶 。当时韩愈为京兆尹,恰值他的车驾外出 。贾岛一门心思只顾“推敲”,不觉冲撞了韩愈的车驾,左右捉住贾岛 。贾岛据实说:
“回京兆尹大人的话,我正在吟诗,吟到‘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推’‘敲’二字未定,集中精神揣摩,不知回避大人的车驾,请谅!”
韩愈说:“原来是这样,我不怪你 。”
韩愈思索一会,说:“我看,还是‘敲’字好!”
韩愈一向喜爱诗文,诗文写得也极好 。和贾岛初次见面,一见如故,便邀他登车 。从此,经常谈诗论文,遂结为莫逆 。在韩愈的影响和帮助下,贾岛竟还俗啦!
贾岛作诗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做得不快,气魄也不大 。在和韩愈的交往中,读了李白的诗,佩服李白才气豪放,诗又多又好,十分崇敬李白,就暗暗下了决心,要到江南亲自为李白扫墓 。但直到晚年丢官在家,他才有机缘来实现这一宿愿 。
可是,贾岛这时已六十多岁了 。他的儿子和侄女都加以阻拦 。
儿子说:“爹,你还当二十大几!路上谁人服侍你?”
侄女说:“爸,上万里的路,年青人也能走老了 。”
贾岛这人,象他作诗那样,不怕苦,不怕难,一立下志,十条牯牛也拉不回来 。他晓得自己家住北方范阳,路是不近哇,可是他已琢磨好了 。於是对家人说:
“儿吔不要阻,侄吔不要拦,为敬诗仙下江南,岛死无所憾 。儿吔不要忧,侄吔不用愁,一支拐杖路三千,谁要伴我是累赘 。”
看来,这老夫子是“吃了秤铊铁了心” 。家人没有办法,只得替他筹办行李盘缠 。贾岛看着家人忙得团团转,他笑笑,摆摆手说:
“儿吔不要筹,侄吔不用办,带了行李压死驴,带了驴子累煞我 。”
这一下,可把儿子惹火了,蹦跳起来说:
“爹,你这也不叫收拾,那也不叫准备,江南影子还未见到,你就怕要抛尸原野啦!”
这老头品品味儿,还是不急不火地说,
“我会吟诗,还会点医道,走到哪,吟到哪;遇有病人,我就医治,还能冻着我,还能饿着我?”
家人听他这一说,才把心放到肚里,让他走了 。在路上,无病人,他就吟诗给人听;有病人,他就替人治病 。
【望仙台的故事】按照乡俗来说,听唱的听了后,总要谢唱的 。有的递茶食,有的奉了酒,有的还送银钱 。众人说:
“先生,你给我们吟唱,耽误了功夫呀,收下吧!”
可是,不管众人怎么说,不管大家送什么,贾岛是只吃,不装、不带,一份礼物不收,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