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教研论文( 二 )


因此,现在老师在写有关课改方面的论文时,如果还是停留在“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行为”等比较肤浅的内容上,就会给人一种脱离时代的感觉 。为此,老师们一定要密切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现状和动向,去研究一些具有时代性的,能够解决现实教育、教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这样写出来的教研论文才具有时代性 。
2、新颖性 “文贵创新”,一篇论文有无创新,直接关系到本身的价值 。因此,无论是教学研究,还是论文写作,都必须求异创新 。
选题时,要避免与他人雷同 。当然,由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是大家共同面对和关注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是大同小异(这也是许多老师看了别人发表的文章后经常会有“我也是这么做(想)的”感觉的一个原因),因此,刻意回避或远离他人选题的做法也有点不太现实 。
但是,相同的选题可以有不同的落笔角度 。选取独特的落笔角度,应该是论文撰写的一个追求 。
教育、教学类杂志的作者群体十分的庞大,稿源极其丰富 。据《中学生物教学》杂志社麻志文老师说,该杂志社仅中学生物学教学方面的论文,每天可以收到几十篇 。
在这些“堆积如山”的来稿中,题目和内容相近的肯定不少 。如果你的论文了无新意,就很难引起编辑的青睐 。
因此,从发表的角度看,确定独一无二的落笔角度,让编辑看了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也是十分必要的 。具有新意的写点有很多,主要可以关注这么几点: ⑴新热点:某种新的教学理论、教学理念被倡导之初,广大老师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困惑,针对某种(些)困惑开展解惑的研究和探索,再将这些研究和探索的具体做法加以提炼和总结,就可能成为一篇具有新意的教研论文 。
当然,能够抓住新热点,并能够在别人研究之前先行一步,需要老师们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⑵交叉点:一般老师都将自己关注的视线投向自己所教的学科领域,如果能够放眼到其他领域,寻找本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甚至教育领域与其他领域的交叉之处,也许会发现更多新的写点 。
比如,其他学科的新思想、新方法经过消化、吸收,可以成为本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手段 。前几年在高级教师申报论文鉴定时,发现一篇题为《由“疯狂英语”到“活力课堂”的思考》的论文就很有新意,这篇论文鉴定的等地为“优” 。
后来几经查询才知道,原来是我们华士高中王天宏老师的论文 。⑶逆向点:在倡导推行某种理念或做法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操作层面的“误区” 。
从反面事例进行总结、剖析阻碍这种理念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及其原因,如《新课程教学中应避免的几个误区》,应该是寻找新的写点的一个方面 。因此,我们的老师首先要有较强的反思意识,清晰地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摸清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就有可能成为一篇富有新意的教研论文 。
3、适当性: 这“适当性”三个字,是想了好长时间才写上来的 。虽然不是十分的适当,可除了“适当”外,暂时还没有想到更适当的词 。
所谓“适当性”,就是选题的题目要适当 。如果把题目定得太大,不是无从下 。
3. 写教育教学经验文章困难 浅谈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的撰写 教育教学经验、体会的撰写,我个人认为要弄清楚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为什么要撰写教育教学经验体会?这个问题不需多谈,无外乎下列“五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及时积累、有利于自我提高、有利于互相学习、有利于形成风格、有利于提升自我. 第二是怎么样撰写教育教学经验体会?这里我分两个方面来说: 一、写什么?即写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到什么地方去找,用个时髦的话说,就是个如何去开发写作资源的问题.我的体会两个字“积累”.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积累: 一是来自于教学的过程.对于我们一线的老师来说,写作的材料是从一线获得的.只要我们把点点滴滴、零零散散的,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及时地记下来,有心情时,加以整理,便可成为文章!比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会有许多新的见解,可能是对所教内容的理解方面的,可能是就某个知识点选择教学方法的.例如,几年前我在备《桂林山水》一课时,发现写桂林的山和水的句子都有一个特点,于是脑子里就萌生了一种教学法——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自主仿写、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法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课后,我就把它写成了文章,题为《自主、合作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的时候只得到一点点体会,不用急着去写,那就把它暂存起来,等积累多了再酝酿撰写.例如我写作《没有纪律就会丧失学生学习的自由》一文,就历经了很长的时间才写成的.上课、听课也可以得到许多可以写的材料.比如,有一次,我去听一个老师上公开课,这位老师设计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回答,课堂很是生动,我在融入课堂的同时,有一种想法萌生了:为何不让学生提点问题呢?就是这个念头,一篇《课堂提问也属于学生》听课思考的文章就诞生了.这就是我听课听来的. 学生的作业中带有共性、普遍性的,往往又会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只要你做有心人,用心捕捉,记下点滴,也就为以后成文积累了材料!另外,我们更不能忽略教后记的积累,它是我们撰写经验文章中最有价值的素材. 二是来自于阅读所产生的共鸣.“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自有神”、“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这是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确实,你光有实践而不去读书,学习、借鉴,那也是写不出有质量的文章的. 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抄得好不如抄得巧.这不是让我们去抄袭别人的文章,而是对别人文章的观点、内容、形式作创造性的褒贬、补充或重组,使之变为自己的东西,让人感不到你有抄袭的嫌疑.其实这是我们从阅读中获得写作材料的一个捷径.2002年,我在《德育报》上读到一篇题为《利用教育主阵地,培养创新人才》的文章,全文大概1500字.当时正值我酝酿函授毕业论文,我便萌生了用他的观点写一篇毕业论文的念头.于是写下了《课堂——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这篇文章.这是个借用别人文章的观点另写文章的例子.我这叫剪别人家的枝叶,育自己的花草,就像“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一句话,抄文章要巧,要有创造,这个办法,值得一试. 三是来自于听报告或参加研讨会.我们平时听讲座,参加研讨会,都可能在听取和交流中得到比较前沿的新的信息,新的启示,这个启示再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选个角度写一写,就是篇和当前改革很合节拍的好稿子.在教学研讨活动中,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写成文章,参与争鸣.四是来自于细致的观察和思考.在平时的观察和思考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写作的素材.这里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在六年级一个班上批评几个特喜欢不分时间场合打篮球的学生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说:随便你怎么打,你都打不出名堂!课后,有个学生来告诉我说:肖老师,某某说,他不打出名堂,只想把球投进圈里!当时,我听了这句话后,觉得很有意思,是啊,打球的目的不就是要投进篮圈里吗?我知道这个同学是不服气,我没有生气,也没作声,与他们班主任商量后,在第二次上课时,我宣布,下一节课搞一次友谊篮球赛,他们听后感到很意外也非常兴奋.马上分工协作并做好了准备,而且还给我和班主任也分别安排了角色,大家玩得很高兴.活动结束,我们告诉大家,希望同学们平时认真读书,课余可以去锻炼锻炼身体,打打球!从此以后,平时真的没有同学不分时间场合去打球了.这个素材,就是一个教育案例,它在我心中涌动了好几年,但现在都还没有成文. 总之,写作的素材随手可得,就是要你做有心人. 二、怎么写?即如何综合利用写作的资源.这是个如何科学合理地组织利用材料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要考虑写稿的指向.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是自已随笔积累,还是为研讨会发言,还是为参加论文评比,还是为了在报刊上发表.写稿的指向不同,你选取用的角度、观点、材料、篇幅等,当然也就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