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的楷书怎么写

1. “爨”字怎么念 爨 拼音:cuàn 注音:ㄘㄨㄢˋ 简体部首:火,部外笔画:26,总笔画:30,是笔画第二多的简化汉字 。
第一多的是‘齉’,为36画 。繁体部首:火,部外笔画:25,总笔画:29 五笔86:WFMO 五笔98:EMGO 仓颉:HBDDF 郑码:NBGU 笔顺编号:32 11 25 12 51 51 14 51 23 41 23 41 34 43 34 四角号码:77809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228[1] 基本字义 ● 爨 cuàn ㄘㄨㄢˋ ◎ 烧火做饭:分居各~ 。
◎ 灶:“客传萧寒~不烟 。” ◎ 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讲百花~》 。
《文房四宝~》 。◎ 演戏:“夫优伶~演,实始有唐《目连救母》之起 。”
◎ 姓 。[1] 详细字义 爨 cuàn 〈动〉 (1) 烧火做饭 爨,炊也 。
——《广雅》 取其进火谓之爨,取其气上谓之炊 。——《说文系传》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2) 又如:爨人(爨夫 。
厨师);爨室(厨房);爨妇(执炊的女人) (3) 烧;烧煮 [burn] 常若微雷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 。——《水经注》[1] 词性变化 爨 cuàn 〈名〉 (1) 炉灶 。
一种土、陶制的厨房炉子、灶 翻怜爨下劳薪 。——张炎《风人松》 (2) 又如:爨下(灶下);爨火灶膛里的火;爨烟(吹烟)[1] 爨 cuàn 〈地名、姓氏〉 古乌蛮、白蛮大姓,又是古地域名 。
魏晋南北朝时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统治集团各家族集团演变而成 。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为东西两部(均在云南东部),大抵以曲靖至建水为界 。
明以后爨则专指“罗罗” 。爨人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滇僰、叟、爨为主体而不断融合其它各族人民而形成的民族集团 。
爨氏是由以孟获等多个家族不同姓氏组成的利益集团 。东爨的乌蛮,主要居住着“昆明”人的许多部落 。
号称“昆明十四姓”、“乌蛮七部落” 。主要有“阿竽路”(今东川)、“阿猛”(今昭通)、“夔山”(今大关、镇雄)、“卢鹿”(今宣威及贵州水城西)、“磨弥剑(今宣威、曲靖)“暴蛮”(今贵州兴义、普安)以及四川凉山地区的“勿邓” 。
到了唐宋时期,云南腹地的白蛮和乌蛮,通过异源同流和同源异流的不同途径,逐步形成今白族和彝语支的彝、纳西、哈尼等族[2] 。方言集汇 ◎ 粤语:cyun3 ◎ 客家话:[宝安腔] con3 [沙头角腔] cion2 English oven, cooking stove; cook 常见词语 爨炊 爨桐 爨琴 爨人 爨下 爨火 爨薪 爨演 爨室 爨烟 爨鼎 爨僰 爨妇 爨本 爨犀 爨夫 爨星 爨桂 爨镬 爨蜡 爨弄 爨灶 爨婢 爨濯 爨馈 爨具 爨涤 爨炙[1] 爨字由来 爨底下村,位于门头沟斋堂镇以西的小北沟内,109国道路北6公里处,2006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由于“爨”字笔画太多,书写不便,现通常改写为“川”字,但国务院立的大碑上却刻着“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仍以“爨”字为准 。门头沟地方志办公室出版的《川底下村志》,对“爨”字的由来作了如下解释 其一,是根据姓氏而来 。
魏晋南北朝时,统治云南东部地区的为爨氏家族,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成了东西两部分,元代分为黑爨和白爨,明代以后,爨专指罗罗 。爨姓出过书法家,名叫爨道庆,为南朝宋人,留有“爨龙颜碑”,另一个姓爨的是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以爨宝子碑著名 。
其二,是源于军事 。川底下村有个地名叫“爨头”,在村上边,明代这里是“爨里安口”,村名“爨底下” 因明代军事隘口而得,爨、川谐音,后人去繁从简变为“川底下” 。
此处地势险要,从北京到河北怀来的古道从这里通过,因此就形成了险关隘口,辽代时名为“南暗口”,由“山后八军”中的青白军驻守,辽代时期,宋朝与金国联合攻辽,在攻打燕京(今北京)时,金国大将粘罕率兵从矾山小盆地出发,翻越黄草梁,从南暗口出奇兵,走西山大道,迅速攻到了燕京城下,一举攻克燕京,成为古代有名的战例 。明代时,在此设立爨里安口,派兵戍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