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因失街亭,挥泪斩马谡,杀了人,还让大家感动,杀马谡是不得已,全是马谡的错,不仅显示他的仁慈,同时也掩盖了自己用人的失误 。追悼周瑜就更精彩了,表面流泪,内心高兴,形在痛心疾首,实在心满意足 。
《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说魏主曹睿听近臣奏:陈仓城失守,诸葛亮又出祁连山,散关亦被蜀兵夺了 。忽又奏:东吴孙权僭称帝号 。
今令陆逊在武昌训练人马,听候调用,只在旦夕,必入寇矣 。曹睿知两处危机,举止失措,非常惊慌 。
执掌军权的大都督曹真病未痊,即召司马懿商议 。遂封司马懿为大都督,总摄陇西诸路军马,令近臣取曹真总兵将印来 。
此时的司马懿非常清醒,担心曹真反感生疑,主动到曹真处取之 。聪明的司马懿到了曹真处,不谈取印,首先询问曹真的病况,然后谈及东吴、西蜀会合,兴兵入寇,国家危机之情 。
曹真因病在身,为了国家存亡,自愿取印于仲达 。司马懿却坚持不受,曹真要带病见帝以保之,看到曹真真心让印,这时司马懿才说了真话:天子已有恩命,但懿不敢受耳 。
可见司马懿做事非常注意策略 。曹家对司马懿不是没有戒心,当年曹操知其“有雄豪志”,闻他有狼顾之相(身不动而能回头看),把他召来,先让他朝前走,然后让他回头看,司马懿居然能脸正朝后而身不动 。
又曾梦见三马同一槽,醒后很不高兴,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只是在蜀国步步进逼下,魏国才不得不用司马懿 。
可以说没有诸葛亮也就没有司马懿 。魏国不用司马懿亡于蜀,用了司马懿亡于晋 。
既想出山,又想抬高身价,那就不能一请就到 。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带着张飞、关羽拜访他,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速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 。
张飞不悦说:“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不如回新野避风雪 。”刘备却认为这样做正让诸葛亮知道我殷勤之意 。
这便产生了有名的三顾茅庐 。诸葛亮何从不想出山,无非是想抬高身价而已 。
无独有偶,曹操素知司马懿文韬武略,才华横溢,也多次派人探访,邀请出山,司马懿却借口风痹在身,后几经曲折才跟随曹操 。他们虽然形式不同,但都达到同工异曲之效果,殊途同归之目的 。
两人都是当朝重臣,可谓是中流砥柱,诸葛亮是蜀国丞相,司马懿是魏国大都督,不论外交内务,军事政务都集大权于一身,在三国鼎立战争不断的年代,执掌军权就意味着权顷朝野 。两人在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具有高超的指挥才能,并且都是战功赫赫,威震八方 。
两人都是托孤大臣,白帝城刘先主遗诏托孤儿,刘备临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帮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 而司马懿则两次受托孤,曹丕临终将曹睿托孤于司马懿、曹真等臣,时曹睿15岁 。
曹睿病危时则执司马懿之手曰:“昔刘玄德在白帝城病危,以幼子刘禅托孤于诸葛亮,孔明因此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偏邦尚然如此,何况大国乎?朕幼子曹芳,年才八岁,不堪掌握社稷 。幸太慰及宗兄元勋旧臣,竭力相辅,无负朕心!”又唤曹芳曰:“仲达与朕一体,尔宜敬礼之 。”
可谓坚信老臣能救世,临终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和司马懿可谓是棋逢对手,将遇奇才 。
蜀国有了诸葛亮,魏国有了司马懿,两人各为君主,在战场上进行残酷的较量和殊死的斗争 。两人无论在军事斗争的策略,还是指挥艺术,以及谋略都难分上下,两人都没能将对方至于死地,相反,却因为对方的存在而保全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