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是怎么发愤写史记的( 四 )


他这个漫游,也是《史记》实录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 。比如说,他漫游到汨罗江畔,在当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声朗诵着屈原的诗,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写《屈原列传》写得那么有感情,他是亲自去考察过,他是在学习屈原的基础上来写屈原的 。
比方说,在韩信的故乡淮阴,他也搜集了许多有关韩信的故事,并亲自去问别人,说当年韩信受胯下之辱,了解韩信为什么能够受胯下之辱而不发怒,不愿意去做出非法的事来,忍了 。韩信那么高的个子,从一个流氓两个腿之间爬过去,如果按照他的个性,一刀就把他杀了 。
但是如果把他杀了,后来就不能够建功立业了 。韩信后来帮助刘邦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西汉,封王封个侯,回了故乡,韩信自己说:如果当初我把你杀了,我就没后来的建功立业,所以小不忍则乱大谋 。
再比如说,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还和孔子故乡的一些儒生在一起揽衣挽袖,一步一揖,学骑马,学射 。学行古礼,以此表达他对孔子的纪念 。
再比如说,在孟尝君的故乡薛城,他走乡串巷,考察民风,而且他考察这个地方的民风跟当年孟尝君好客养士有什么关系,所以他走一路、考察一路 。可以这样说,司马迁在漫游的旅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了解历史的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存留于人们口碑上的故事,获得了许许多多从古籍当中所得不到的历史材料,同时他深入民间,广泛地接触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使得他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认识逐渐深入 。
此外他遍历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了性情,从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学的表现力 。所以说司马迁的这次漫游,正是司马迁走向成功的极为坚实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本应从行,但病死在洛阳 。
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志,赶到泰山,参加封禅,随后沿着东海,绕道长城塞外回到长安 。编著《史记》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 。
等到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中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 。
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 。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 。
但是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单于调拨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无力与李陵相抗衡 。就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4]在单于准备退军之时,李陵手下有一名军候侯敢叛变,将李陵内部军情告发 。
告诉单于李陵后面没救兵,而且教单于部下制作连发连射的弓箭 。单于于是继续与李陵作战 。
最后李陵寡不敌众,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 。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 。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 。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 。
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 。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