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走出抵触期的误区

通常从两岁开始 ,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 , 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逐步分化 , 对父母的建议和指令会常常不听从、固执己见甚至开始反抗的现象 , 心理学家称之为“执拗敏感期” 。作为父母 , 要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正常现象 。在面对孩子出现的一些“反抗”行为甚至是无理要求时 , 许多年轻父母因不了解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而走入了教育上的“误区” 。
【让孩子走出抵触期的误区】误区一:说话不注意小节
孩子学会说话以后 , 父母一些无意识的话语或玩笑 , 可能对孩子形成严重的误导 。
多多两岁大时 , 向爸爸要糖吃 , 说:“爸爸我想要一块糖 。”爸爸担心吃糖太多不利于多多的牙齿健康 , 就说:“没有了 。”多多不死心 , 说:“我估计还有 。”按理说 , 两岁大的孩子能说出“估计”这个词 , 家长应该十分惊喜并大胆鼓励 , 但多多爸爸却未意识到自己是在与一个正处于语言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孩子讲话 , 随口说了一句:“你估计个屁!”这一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多多的脑海里 。直到现在多多快4岁了 , 当听到别人说“估计”这个词时 , 她还不能接受 , 随口附和说:“你估计个屁 。”
可见 , 虽然时间过去快两年了 , 但爸爸当时一句不经意的话仍然深深刺激了多多幼小的心灵 , 并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所以 , 父母在和孩子说话时 , 一定要注意使用正确礼貌的用语 , 不要不注意小节 , 不然会对处于敏感期的孩子产生恶劣的影响 。
误区二:限制孩子的探索
“敏感执拗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 , 是孩子独立意识强烈凸显的一个阶段 , 家长要明白这一点 , 不应过多强调要孩子听话、顺从 , 限制他们的“淘气”行为 , 这对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 。
以玩玩具为例 , 中国的父母通常要求孩子爱惜玩具、不能破坏 。然而在美国 , 一位教育专家指出 , 美国的父母如果看到孩子对买回家的玩具小汽车两三天还不动手拆拆装装 , 就会着急 , 认为孩子不懂得探索 。蒙蒙在家也喜欢拆自己的玩具 。刚开始 , 蒙蒙遭到了爸爸妈妈的强烈反对 。
后来 , 蒙蒙对爸爸妈妈说:“我想看看它为什么一打开就转 , 就亮 。”在一次专家咨询会上 , 专家也向父母解释了蒙蒙的这种好奇心理 , 慢慢地大家也就理解了蒙蒙的想法 , 不再过多的限制 。当然 , 成人也不应鼓励孩子破坏玩具 , 而是应在孩子有兴趣的前提下帮助他们拆装玩具、认识玩具 。这样即避免了对物品的损坏 , 同时又照顾了孩子好奇、探索的自我意识 。
误区三:怀疑孩子说谎
孩子到了两三岁时 , 当自己的意愿与父母的要求不一致时 , 会说一些与事实不相符的话 , 这时成人会以为孩子是说瞎话 。其实 , 这是孩子主观意愿的一种表达 , 而并非存心说谎 。在“非典”时期 , 回家以后 , 人人都要洗手、换衣服 。两岁多的东东也严格遵守这些卫生纪律 , 还时常提醒大人要这样做 。但有一天 , 妈妈领东东到姥姥家做客 , 进门后东东说:“姥姥你看 , 我在外面玩儿的时候 , 哪儿都没摸 。”妈妈一听急了 , 觉得孩子是在撒谎 , 就用严厉的口气质问东东:“你再说哪儿都没摸?!”东东也不示弱 , 说:“就是哪儿都没摸!”一看母子俩要起争执 , 姥姥接过话茬 , 让东东再好好想一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