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狗|“仗义每多屠狗辈”是真理吗?下一句充满嘲讽,流传成千古名言

民间流传着许多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俗话,因为意思浅近、又概括了世情道理而被大家广为接受,比如这句“仗义每多屠狗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看很多人样子平凡普通,没有光鲜亮丽的职业与外表,但他们内心有情有义,路见不平,敢于拔刀相助。【 恶狗|“仗义每多屠狗辈”是真理吗?下一句充满嘲讽,流传成千古名言】
恶狗|“仗义每多屠狗辈”是真理吗?下一句充满嘲讽,流传成千古名言
文章插图

“仗义每多屠狗辈”流传得非常广,以至于流传出了多个版本。除了“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外,还有人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自古侠女出风尘”等。其实前者才是最原始的版本,只不过这句话到底总结得对不对,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在古代,职业身份地位被划分成三六九等,“屠狗辈”一般代表文化水平不高,从事各种底层职业的平凡人,“读书人”指书香满腹的士林才子,士农工商,“士”排在第一,但他们的道德原则竟然还不如排在后面的屠狗辈,这种反差使得这句话充满嘲讽意味,成了千古名言。
恶狗|“仗义每多屠狗辈”是真理吗?下一句充满嘲讽,流传成千古名言
文章插图

那么,这句话说得有没有道理呢?客观来讲,它确实反映了部分世情,因为这句话本来就是一个读书人说出来的。明朝学者曹学佺出身比较贫苦,小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靠做点小生意谋生,曹学佺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考中进士,这才改变了家里的情况。所以,曹学佺这种不是贵族世家出身的读书人,更了解底层民众的形象。他在官衙任职的时候,有个皇亲带着恶狗出门,恶狗将一个秀才扑倒在地,眼看就要咬死他,旁边一个屠户冲出来杀死恶狗,救了秀才。没想到审案时秀才收了皇亲的钱,改口说自己只是在和狗玩,屠户莫名其妙伤了狗,应该偿命。
恶狗|“仗义每多屠狗辈”是真理吗?下一句充满嘲讽,流传成千古名言
文章插图

曹学佺大怒,判这个无情无义的秀才永远当狗,判屠户无罪,然后说出了这句“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经典名联。再比如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也讽刺了不少读书人,像表面坚持守孝、不肯用名贵筷子的范进,实际上悄悄吃荤,自己破了自己的表面功夫。但小编认为,这句话只能代表特定背景下的情况,不能作为真理规律。在现代,我们出门能看到戴着大金链子,纹着大花臂,看起来让人害怕,却彬彬有礼给老人让座的人,也会看到打扮得漂亮斯文,实际毫无素质,因为一点小事随意辱骂他人的俊男靓女。
恶狗|“仗义每多屠狗辈”是真理吗?下一句充满嘲讽,流传成千古名言
文章插图

但这能说明读书越多,素质越低吗?不能,这更像是家教的问题,跟书无关,书上的道理是死的,世界上的道理是活的,不管什么身份职业的群体,都会既有善良仗义的人,也有品德低下的人,两者并存,非要评出哪个多哪个少没有实际意义。
恶狗|“仗义每多屠狗辈”是真理吗?下一句充满嘲讽,流传成千古名言
文章插图

而且人性是非常复杂的,很难用善恶界定,一个看起来淳朴善良的人,可能也做过不为人知的坏事,一个看起来凶恶蛮横的人,可能还救过路边的小动物。所以小编觉得,关键不是区分群体,但凡做好事的人,都会得到大家的尊重,文化水平高低什么的,反而是其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