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文言文怎么写( 三 )


三、结构内容小石潭记: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小潭清流——形象比喻 潭中气氛——寓情于景 记录同游者抒发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四、疑难问题:1、如何理解文中作者所流露的“乐”和“忧”的情感 。
3. 文言文总结 《晏子使楚》一、文言知识1、通假字圣人非所与熙也(“熙”通“嬉” , 开玩笑)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2、古今异义寡人反取病焉(病:古义指辱;今义为疾病)王曰 , 何坐(坐:古义指犯罪 , 今义为坐下)3、一词多义使:晏子将使楚 (出使) 上使外将兵(派)闻:楚王闻之(听说)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听见)谓:谓左右曰(对) 太守谓谁(是)习:齐之习辞者也(熟练) 学而时习之(复习)固:齐人固善盗乎(固:本来) 汝心之固(顽固)4、文言句式何以也(倒装句 。
何以 , 即“以何”)橘生淮南则为橘 , 生于淮北则为枳(省略句)5、整体感知:《晏子使楚》这则古诗开头即点明事情的起因:晏子将使楚 , 楚王欲辱之 , 楚王的手下献计欲共同侮辱晏子 。晏子到出国后 , 楚王及手下按计划上演一出诬齐人为盗的假戏 , 而机智、善变的晏子则用“橘生淮南则为橘 , 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事实 , 用类推的方法进行反驳 , 挫败楚王的阴谋 。
6、文章结构: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起因) 楚王和手下预谋侮辱晏子(发展) 晏子反驳楚王(高潮) 楚王低头认输(结局)晏子:机智、善辩、勇敢的政治家、外交家7、写作技巧:展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蔑 , 又不能激怒楚王 , 因此在反驳时 , 他“避席”以对 , 显示其庄严的态度 。但在说话时 , 又非常注意把握分寸 , 寓刚于柔 , 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 , 用模棱两可、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 , 用“婴闻之”留有余地 , 用“得无”“邪”等一类虚词 , 使语气变得委婉 , 既维护了祖国得尊严 , 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 , 以致损害两国关系 。
晏子在反驳过程中以子之矛 , 攻子之盾 , 义正词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 , 显示了睿智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十分成功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政治家风度 , 不辱使命、有理有节的外交家风度跃然纸上 。
楚王:趾高气扬、自作聪明、傲慢自大的神态 ,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窘态表现无余《人琴俱亡》一、文言知识1、一词多义亡:而子敬先亡(死) 亡羊补牢(丢失)今亡亦死 , 举大计亦死(逃跑)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 , 没有)已:此已丧矣(已经)惧其不已(停止)已而夕阳在山(不久)了:语时了不悲(完全) 细若蚊足 , 钩画了了(清清楚楚)绝:因恸绝良久(气息中止)以为妙绝(极点)沿溯阻绝(断)群响毕绝(消失)2、文言句式何以都不闻消息(倒装句 。何以 , 即以何)二、整体感知本文写的时王子猷于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
第一句写了弟弟子敬先亡 , 然后写子猷通过“都不闻消息”推断子敬已经死了 , 但其说话时语不悲伤 , 给人们留下疑团;去奔丧的途中 , 子猷一路不哭 , 更加加深疑问;待盗悼念时 , 通过写子猷掷琴 , 表现了对弟弟独特的悼念方式 , 结尾“月余亦卒” , 使我们明白了子猷之所以对“子敬先亡不悲痛” , 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也不久于人世 , 到那时就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 。全文基调低回 , 以不悲更突出其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