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学佛人日常如何处理好自己的世俗因缘 所以,想修学首先做一个有心有情而活生生的人吧,那样才会珍惜这个身边的万物,才会体会到世间的快乐与自在啊,像诸佛菩萨一样去热忱的爱这个世界,继而博爱一切万源救度他们,并为他们付出自己的生命也无怨无悔 。可是,最重要的是,要像他们那样清净无染的大爱大慈大悲,而不是凡俗的有感情牵跘有私心妄念夹杂,有限制狭小界限分别心的爱,那是不清净有染的爱,应该逐渐的断除回归到本心的慈悲无我的大爱 。
何为不清净有染的爱?比如父母对儿女,他们无怨无悔的付出,同时又总希望自己的子女安然长大,好好努力,出人头地,他们希望他是优秀的、至少是称心的,最起码大部分地方是符合他们的期望的,他们不需要不期求子女把孝心回报在他们身上,但是他们真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我们很多人都有那样的经历,当学习成绩或者自己的表现不好的时候,他们深深苦恼,他们也许会训斥我们,也许暗自嗟叹,也许改变对我们的期望;当我们远游离开他们,“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的心也随着我们走了,他们会一直牵挂我们,想我们在外面好不好,关注我们所在地区的天气,告诉我们如何按时吃饭休息注意身体,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次次的提醒,一直的为我们的安稳而牵肠挂肚甚至彻夜难眠,他们为了我们,而忘记了自己,完全无我的对子女的爱 。可是却如此牵跘,以至于我们好像时时都活在他们的目光之内,今生如此,也许他们希望来生也如此的照看我们,在我们左右,因此生生世世牵跘下去,因缘交错缠缚,那一片父母因缘的亲情,竟也成了轮回之缘!
比如爱人 。修学人最希望自己看破的就是爱人之间的情感,最希望彼此真的缘了缘断,好合好散,最理想的是自己度化了那个人一起入道,可是现实生活不是想象,我们修学之时,因为各自因缘不同,很难在一定时间内彻底断绝家庭因缘,可是却不能非此即彼,要么立马断绝世间情,遁入空门,要么继续了缘等缘灭再来修道 。修学讲究中道而行,也从来没有说出家才是真修学,在家不能真彻悟 。在于自己的出离心菩提心是没有界限分别的,以及心性的磨砺和智慧的开启 。那么如何去对待昔日的爱人,如何又同时如理如法的修学,如何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给他也种下善因缘解脱的种子呢?
4. 佛教十二因缘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
(1)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 。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2)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3)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 。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 。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
(5)六入:即“六根” 。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触:即接触 。根、尘和合而成触 。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7)受:即领受 。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爱:即贪爱 。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 。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