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 。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扩展资料 “崔”字草书写法: 1、第一种:书家——赵孟頫 。
赵孟頫擅长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 。
2、第二种:书家——徐伯清 。徐伯清幼承庭训,初学颜体和汉隶,稍长攻小楷 。
所作小楷寓刚劲于婀娜之中,点画带有隶意,捺趯近乎颜体,笔断意连,挺拔处有瘦金书味,且能作真如草,气势足,韵味浓 。50年代起致力于行草,出入晋唐,取法“二王”,旁涉张旭、怀素行以己意,恣肆汪洋,风貌目具 。
3、第三种:书家——孙过庭,出自——书谱 。孙过庭擅长楷、行、草诸体,尤以草书著名 。
最具有特点的是横划、长点捺,先顿笔重按,后顺笔出锋,使一笔中陡然出现两种变化 。右环转下作弧笔时,笔画末端由精转而出细锋 。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 。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书 。
4. 秦代小篆名家李斯.汉·魏·晋各个时期都有书法家,他们分别是(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 。
此时的中国书法进入了全面自觉发展时期,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各种书体交相发展 。这时,隶书已走东汉末年程式化的末路,楷书趋向成熟,草书经章草阶段发展成今草,行书在隶楷递变过程中从产生经过发展到成熟,涌现出了众多著名书法家,这其中出现了影响中国书坛数千年的“书圣”王羲之,同时也出现了无数青史无名的北碑书家 。
更重要的是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 。三国、两晋时期的书法 公元220年,魏王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自立,国号为魏 。
刘备、孙权于公元221年、222年分别在成都、建业称帝,国号分别为蜀、吴 。由此,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史称三国时期 。
三国之后为晋代,晋又分为东晋、西晋 。西晋自265年司马炎废魏主曹奂始至316年愍帝司马邺止,共52年 。
从三国到西晋,隶书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 。曹魏著名的碑刻有:《上尊号碑》(图15)、《受禅表碑》(图16)、《孔羡碑》、《黄初残碑》、《范式碑》、《王基残碑》、《三体石经》等 。
《上尊号碑》和《受禅表碑》均为曹丕称帝而立,是典型的官方隶书,书体方正、气度庄严,以表示碑文的尊严,由于过分强调波挑的装饰效果,因而矫揉造作,很少有生趣 《黄初残碑》,风格比较端庄秀丽 。除庄严的碑碣外,有一些是随意书写和镌刻的碑石,如《鲍寄神坐》、《鲍捐神坐》、《李苞开通阁道题名》等,风格类似简牍书法,有自然潇洒的意趣 。
正始 (齐王曹芳240~249) 时所立的《三体石经》,每字书写古文、篆书、隶书三体,北魏江式《论书表》认为是邯郸淳所书 。这时期南636f7079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2613730方孙吴的碑刻和魏刻不同,著名碑刻有《天发神谶(chèn)碑》、《禅国山碑》、《谷朗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