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创始人、中国恐龙研究泰斗杨钟健的七部游记( 二 )

|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创始人、中国恐龙研究泰斗杨钟健的七部游记
本文图片

《去国的悲哀》初版封面
此外 , 书中提及与作者有交谊的人物 , 皆为一时之秀 , 在此举一人为例 。 孙云铸先生为我国古生物学的奠基人 ,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留学于德国哈勒大学 , 一九二七年 , 与杨老在哈尔茨地质旅行途中相会 , 二人计划成立中国古生物学会 。 此实为我国古生物学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
杨老写完《去国的悲哀》 , 将稿件交于北平平社编辑出版 , 就又出发了 。 他受翁文灏先生嘱托 , 去往山西西部、陕西北部一带旅行调查三个月 , 又去东三省不到一月 , 然后参加中美考察团前往内蒙古二连浩特东部一带 , 最后是参加中法科学考察团 , 由张家口出发一直向西到吐鲁番、乌鲁木齐 , 然后取道西伯利亚回到北平 。 杨老将这四次旅行的经过和感受记录下来 , 汇集成册 , 取名“西北的剖面” , 由翁文灏作序 , 于一九三二年出版 。 杨老称“几乎上自天时 , 下至地理 , 乃至人世沧桑 , 世态炎凉等等” , 无一不“或深或浅地切剖一下” 。 值得一提的是中美考察团和中法科考团这两次中外合作考察项目 , 在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 杨老作为亲身经历者记录的详情 , 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创始人、中国恐龙研究泰斗杨钟健的七部游记
本文图片

中法考察团的履带式野外汽车(一九三一)
《剖面的剖面》记录了杨钟健先生于一九三二至一九三六年在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和两广等地所进行的地质、古生物考察和调查活动 。 杨老照以前一样 , 将旅途中所观察、感悟的记述下来 , 成为一部游记 。 何为剖面?正如翁文灏在序中所说 , “就是把我们所要研究的事物解剖开来” 。 关于此游记的内容 , 杨老概括有三:第一记地质知识 , 第二记沿途风景 , 第三记民俗风物 。 特别强调 , 旧时有的游记 , 有着很美的文字 , 也是不朽之佳作 , 然而描写并不合乎事实 , 如言山必定壁立千仞 , 说月无非玉兔嫦娥;更有甚者 , 游龙门必提夏禹 , 过吐鲁番必称火焰山 。 因而新式游记则须给人以准确的知识 , 对每一地的地质背景、地理状况和人情风物 , 均予以正确的记载 。 这种写作意图在《抗战中看河山》中更为突出 。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 , 抗战全面爆发 。 被自己视为第二故乡的北平沦陷 , 杨老带着悲痛的心情于当年十一月离开北平 , 经湖南、云南、四川、陕西 , 再游新疆 , 到回到北平 , 前后历时六年 。 此次野外旅行是在国土沦丧、时局艰难中进行的 , 杨老尤感我国山河之美、物产之丰 , 用“锦绣山河”“地大物博”并不足以说清楚 , 而应该以实际的描写和科学的解释予以记录 。 更重要的是杨老看到外国人对于我国的自然地理均有详实考察记录 , 而我国边疆地区丧失多年从不见有相似书籍出现 , 不免惊心 , 深感地质科学在我国发展的必要 。
这两部书的出版都颇为不易 , 《剖面的剖面》尤其充满波折 。 此书完稿于一九三七年 , 交付禹贡学会的顾颉刚 , 拟送商务印书馆加入“禹贡丛书”出版 。 是年恰逢卢沟桥事变 , 抗战全面爆发 , 商务无法印行 , 原稿也不知所踪 , 直到一九五〇年方才找回 。 一九七三年 , 杨老高龄 , 仍念念不忘此稿出版 , 曾求助于同人 , 甚至称“用纸可以次一些 , 印的份数可否压缩到三百份或四百份 , 插图和图版加价太昂可以去掉”等等 , 言辞卑微恳切 , 令人闻之心酸 。 即便如此 ,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 , 仍未能如愿 。 直到二〇〇八年该书才首次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 今次随另外六种游记一同再版 , 真有回归之感 , 令人不胜唏嘘 。 而《抗战中看河山》虽然写完即交由独立出版社出版 , 但也非常不易 。 按照杨老原来的计划 , 会在书中加入路线图和风景照片若干 , 也因战时艰难未能如愿 , 而翁文灏先生忙于政务 , 也未能拨冗赐序 , 颇为遗憾 。 但杨老仍然对慷慨帮助过的卢逮曾先生表示了诚恳的谢意 , 意识到“目下此等困难情形下 , 印刷这个似乎不重要的书籍 , 是不容易的” , 显示出学者的豁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