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从一场流亡开始的元青花|蓝本

引言:
复古的潮流 , 不在于一时的跟风追捧 , 当这股潮流散去时 , 有些东西也如一盘散沙随风远去 , 那时才知真正的文化底蕴是沉淀出来的 。 如今互联网带来了划时代的信息革命 ,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 文化的输出在此刻就显得尤为重要 。
蓝本元青花系列
元青花瓷|从一场流亡开始的元青花|蓝本
本文图片

yee-che ceremics
辛丑年
西厢记
张浦生在《青花瓷—中国青花瓷收藏鉴赏全集》中认为:“至今发现的元青花完整器 , 国外有200多件 , 国内有100多件 。 ”这其中关于带人物故事纹更是少之又少 。 而为何造成这稀少的存世量 , 这还要从一场流亡讲起 。
———元青花人物故事纹的问世时间
Yuan Dynasty
根据《元史》记载 , 1276年 , 元政府就曾设立“大都四窑厂” , 其中西窑厂早在1267年就已设立 。 随后在1278年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 。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 , 元代景德镇烧制瓷器的窑口主要有湖田、落马桥、珠山、银坑坞、观音阁、曾家弄、塘下、历尧等地 。
关于带人物故事纹的元青花瓷问世时间虽有争议但是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应当在元末明初时期 , 主要分为至正期、洪武期两个时期 。 烧造上限为14世纪30年代 , 烧造下限为明洪武初期 。 其中至正期属于元青花人物故事纹大量出现时期 , 此时间段也为国内外公认的元青花人物故事纹的成熟时期 。 但是由于历史久远 , 元明特殊的时代背景 , 导致其存世量极其稀少 。
元青花瓷|从一场流亡开始的元青花|蓝本
本文图片

在元朝末年 , 元朝统治者眼见各地起义热烈 , 便有计划的将元青花瓷运回草原 , 但路途遥远 , 瓷器携带不便 , 在运回过程中诸多青花器皿折损途中 。 另一方面元朝在统治过程中采用残酷的手段 , 引发了汉族的不满 , 明朝取代元朝而立 , 为巩固新生政权 , 曾将许多元代遗物乃至元代宫殿等销毁 , 元青花瓷在这场政权变更中自然未能幸免 。 那到底是什么瓷器能让元代统治者如此喜爱 , 又让明代统治者要大规模销毁呢?
陶瓷文化的的雅俗之争
事实上在元代之前 , 青花瓷并不是主流瓷器品种 , 由于宋代崇尚雅文化 , 所以瓷器不善装饰 , 更偏重于釉色的表达 。 直到金代 , 部分瓷枕上出现一些人物纹饰 , 到了元代 , 人物故事纹才逐渐走向成熟 。
与汉民族的崇尚文治不同 , 元代崇尚武治 , 在攻城略地的时候 , 实行“工匠惟免”政策 。 凡对蒙古军队抵抗过的城池 , 蒙古族在攻破城池后必定在城内肆掠财务 , 屠杀人民 , 但是工匠却可以幸免 。 这类负责生产元朝宫廷需要的物质文化消费品的匠人被元代收编成为“官匠” , 一般称之为“匠户” 。 这些工匠的地位是世袭的 , 且子孙均不能脱除匠籍 。 这就直接导致很多文人在这时期中惨遭劫难 , 社会地位低下 。
元青花瓷|从一场流亡开始的元青花|蓝本
本文图片

宋·郑恩肖《心史》中记载元代在后期甚至实行了九儒十丐制度 , 将社会人群分为十等 , 第一等官、第二等吏、第三等僧、第四等道、第五等医、第六等工、第七等猎、第八等民、第九等儒、第十等丐 。 这些社会低下又历经国破家亡的文人大多不愿意出仕 , 但又必须生存下去 , 很多宋朝遗留下来的文人迫于生计、纷纷沦为工匠 。 这部分工匠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 , 绘画技巧高超 。
对于蒙古族这种崇尚武力治国的民族 , 雅文化很难被理解 。 相反的 , 像元青花人物故事纹这种通俗易懂的图案反而能够更直观的被理解和欣赏 。 所以 , 元朝的俗文化一改前朝雅文化的主导地位 , 俗文化开始成为时代主流 , 从此以后 , 中国瓷器文化开始走向雅俗共赏的阶段 。 这种美学价值观的改变也得益于元代戏曲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