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中国玉器总论

每天了解古玩知识
玉器,在中国光辉的历史文化中,是一颗灿烂的明星;在世界艺术的百花丛中,亦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 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表明,我国若干新石器文化圈内,都或多或少地出土有玉器 。 而在国外,早期玉器的出土地点却屈指可数,只有亚洲的贝加尔湖、大洋洲的新西兰及南北美洲等几处,而且出现的时间较晚,延续时间也不长 。 我国的玉器,自史前社会始,一直不间断地绵延发展,这种情况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未曾有过 。
玉器|中国玉器总论
本文图片

玉器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之所以如此久远,除因玉材蕴藏丰富、质地优良、器种繁多、用途广泛、制作技术先进、造型典雅美观之外,最主要的则是由于玉在中国一直被奉若神明,深得统治阶级的喜爱 。 他们把玉本身的特性加以道德观念的比附延伸,使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宗教等各个领域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所不能取代的作用 。
我们的祖先对玉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 我国先秦典籍及历代正史、稗史、笔记、方志中对玉都不乏记述,有些著作甚至对其用途、形制有明确的规定和诠释 。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第一次提出了玉的定义,指出玉即“石之美”者,它本身包含有“五德” 。 所谓“石之美”,是指玉的材质比一般用于制作生产工具的石料美丽 。 这一说法,与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彩石玉器的性质相吻合 。 可以说,这是总结了前人流传有绪的习惯认识并加以条理化、概念化所得出的结论 。 所谓“五德”,指“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鰓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專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 。 ”这是从玉材的自然属性派生出来的观念 。 但玉器作为金石学、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出现较晚 。 我国最早的一部金石学图录,是宋吕大临编纂的《考古图》,成书于元祐七年(1092年),选录了圭、璧等玉器十四件 。 至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有人编著《续考古图》,补充了少量玉器 。 元至正元年(1341年),我国第一部专门的玉器图录《古玉图》终于问世 。 这标志着古玉在金石学领域内的地位有所提高 。 清乾隆、嘉庆时期,考据学兴盛,学者对古玉的考证有了较大的进步 。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吴大澂编纂的《古玉图考》,不失为我国第一部古玉研究中学术性较强的专著 。 此外,瞿中溶的《奕载堂古玉图录》、唐荣祚的《玉说》陈性的《玉纪》等鉴赏古玉的专著,总结了宋以来近千年古玉收藏家和古董商的经验,对今天研究古玉的用途、造型、纹饰、色泽及仿古等,仍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
玉器|中国玉器总论
本文图片

已故考古学家郭宝钧先生编著的《古玉新诠》,是近代考古学兴起后的第一部运用发掘出土玉器并参证古文献进行论述的重要著作,它把我国古玉的科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 建国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我国文物考古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经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不计其数,为我们对玉器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 几十年来,我国学者撰写了大量具有较高水平的论著,为中国玉器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 其中李鉴宸先生编著的《中国玉器投资大全》第一次引进玉器鉴定、评估、销售理念 , 可谓一大创新 。
西方对中国古玉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下半叶 。 他们利用流入西方的“帝王玉”,聘请岩石学家进行测验分析,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玉料有“软玉”和“硬玉”的概念 。 前者指新疆和田玉,后者指主要产于缅甸的翡翠 。 它们的结构、硬度、比重、化学成份都不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