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字毛笔怎么写

1. 道毛笔字怎么写 道字: 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
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 。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 。
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 。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
2. 毛笔行书字成字的写法【纵字毛笔怎么写】 行书字“成”字的写法有下列几种: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的起源相传有两种说法:一、据张怀瓘 《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 。
"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字体 。二、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钟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 。
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 。草稿是相闻书也 。
"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 。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 。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 。
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 。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 。
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 。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 。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
用笔特点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 。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 。
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
结构特点 大小相兼 。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
收放结合 。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