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之本意,在古时含有草率、急就、草创、草稿,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 。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
章草,起源于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因名“章草” 。也有说是东汉章帝爱好这种书体,因而得名 。
唐张怀瓘说:“章草即隶书之捷 。”因而章草还保留了某些隶书笔画形迹 。
章草产生于秦末汉初,盛行两汉魏晋,唐始衰落,元明复兴,入清沉寂,清末又再中兴起来 。汉朝,杜度是史载最早的章草艺术家,崔瑷也以章草称著,时人并称“崔杜” 。
【叫草书怎么写】张芝章草学杜、崔,又有出蓝之誉 。三国时,皇象章草冠绝一时,钟繇也擅精此体 。
西晋,索靖的章草艺术登峰造极,和卫瓘并称“一台二妙” 。东晋,羲献父子、卫铄俱是深谙章草能手 。
唐宋时,书家辈出,但工章草者绝少,章草之法若存若亡 。元朝,惟赵孟兆页复古工章草 。
明朝,以“三宋”称著,其中宋克独善章草 。清末,章草复兴,涌现出了沈曾植、王薳等一批章草名家 。
传世的著名章草碑帖有:史游的《急就章》、索靖的《月仪帖》、《出师颂》、陆机的《平复帖》、皇象的《急就章》(参见图2—52)等等 。章草的历史并不长,但它对代之而兴的今草起着很大积极作用,历史上的草书家们也从中吸收了很多营养 。
代章草而起的就是今草 。习惯上,我们把今草直接称为草书 。
据史书记载,今草始创于汉末的张芝 。然而,从流传下来的他的作品来看,不尽可靠 。
普遍地认为,晋代的王羲之是草书的集大成者,由于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功绩,人们将他奉为“书圣” 。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位卓有成绩的书法家,历来将他们父子俩,合称为“二王” 。
二王父子奠定了今草的基础,历代学习草书者,虽亦有建树,然无不法宗二王 。二王的草书作品也是后人学习草书的楷模 。
王羲之的草书可以举《十七帖》(参见图2—53)为代表,此帖是唐太宗李世民购得的王羲之书,因卷首帖有“十七日”云云,故名《十七帖》 。王献之的草书,可以以《中秋帖》(参见图2—54)为代表 。
此帖在清乾隆时收藏在内宫,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后由清宫流出,辗转流入香港,1951年在周恩来同志直接关怀下,有关部门以重价收回,现藏故宫博物院 。草书发展至隋唐,基本上还是沿着二王体系发展,其中出现了不少草书家,卓有成绩的如智永、虞世南、孙过庭、颜真卿等等,他们虽然没有冲破二王的蕃囿,但在书法史上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们的作品也为世人所重,为一代楷模,尤其是孙过庭的《书谱》,它不仅堪称我国书法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本身也是艺术水平相当高的草书作品 。
在唐朝中期出现了狂草;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之上,更加潦草和奔放,甚至很颠狂 。狂草不计一笔一字的工拙,力求气势畅达豪放,大起大落,放任不羁 。
它的创始人可以算是张旭 。张旭,字伯高,他的字和李白诗歌、裴旻的剑术,时称“三绝”,他常常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甚至醉后,以头濡墨书写 。
其次是怀素和尚,他也是一个狂草书家 。怀素,字藏真,书法史传说的“笔冢”的佳谈,就是说他,用坏的秃笔掩埋成一个大冢,他也好饮酒,醉后奋书,有如急风骤雨,瞬息万变 。
所以书法史上,将张旭和怀素称为“张颠怀狂” 。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是当时有名的“饮中八仙”之一,文书俱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