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代为什么称皇上为“万岁”爷. “万岁”本意有永远存在之意,本为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辞 。
《事物纪原》卷一:“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田单伪约降燕,冯谖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 。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 。
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 。”今也用为祝颂词,表达极其赞赏的感情用语口号 。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等 可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万岁”一词是最高统治者的代名词 。臣子口中的“万岁爷”就是皇帝,除了皇帝,谁也不敢将自己与“万岁”联系起来,就连明朝权倾朝野的大宦官魏忠贤,虽然从不把皇帝放在眼中,也只敢以“九千岁”自居 。
但是,“万岁”一词最早不是用于称呼皇帝的 。在西周、春秋时,“万年无疆”、“眉寿无疆”等是人们常用的颂词和祝福语 。
《诗经·豳风·七月》有“脐彼公堂,称彼篁觥,万寿无疆”之句,它描写人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后,举行欢庆仪式的场面 。这里的“万寿无疆”,是人们举杯痛饮时发出的欢呼语 。
西周金文中也有很多这类文字,它并不是对天子的赞颂,而是一种行文款式,凡铸鼎者皆可用 。如“唯黄孙子系君叔单自作鼎,其万年无疆,子孙永宝享” 。
表示的只是传之子孙后代,永远私有之意 。而“万岁”一词,是这些颂词、祝福语的发展和简化 。
从战国到汉初,“万岁”一词频繁地出现在人们口中,记载在历史文献中 。《战国策·齐策》记载益尝君遣门下食客冯援,前往封邑薛(今山东滕州南)收取债息 。
冯接到薛后“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但有些贫民实在无力还息,冯援便自作主张,“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蔺相如奉和氏之壁人秦,“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可见此时的“万岁”,只是一种欢呼语 。
这一时期,“万岁”还有另一种意思,即作为“死”的讳称 。如《战国策·楚策》载,楚王游云梦,仰天而笑日:“寡人万岁千秋后,谁与乐此矣?”《史记·高祖本纪》:“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
这里“万岁”的意思,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中曹操所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的“万年”是一样的 。而皇帝被称为“万岁”,是始于汉武帝时的 。
汉武帝独尊儒术,“万岁”也被儒家定于皇帝一人 。稽诸史籍,《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元年春正月,武帝行幸缑氏 。
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 。”呼万岁者三,是谁呼的?苟悦注曰:“万岁,山神称之也 。”
十五年后,即大始三年二月,汉武帝又称自己“幸琅邪,礼日成山 。登之罘,浮大海 。
山称万岁” 。自此,“万岁”成为皇帝的专用称呼 。
除皇帝外,任何人都不得自称“万岁” 。汉武帝之后,“万岁”就不能随便叫了 从战国到汉武帝之前,“万岁”的字眼尽管也常常在帝王和臣民的口中出现,但其用意,可分为两类,大体上仍与古法相同 。
其一,是说死期 。如:楚王游云梦,仰天而笑曰:“寡人万岁千秋后,谁与乐此矣?”安陵君泣数行而进曰:“大王万岁千秋后,臣愿以身抵黄泉驱蝼蚁 。”
刘邦定都关中后,曾说:“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戚姬子如意为赵王,高祖忧万岁之后不全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