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文人多磨难,为何统治者总爱拿文人开刀

张居正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次重要的自我挽救行为,尽管这次改革并没有取得成功,依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探讨,在张居正变法期间,曾对全国各地的书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查封运动,以至于其间几乎无书院的存在,按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普及教育是一件大好事,“宰相之杰”张居正为什么就这么反感呢?与此同时,张居正还杀了当时着名的学者何心隐,这又是为什么?
只有一个原因,因为书院的存在已经影响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书院所传播的理念与张居正变法的理念背道而驰,张居正作为摄政者,必须采取查封全国书院的行动,以统一改革思想,保证改革顺利进行,铁腕之下,书院荡然无存 。
客观的说,明末的思想风气较之唐宋显得比较浮躁,注重于“务虚”,特别是王阳明所宣传的“心学”已经成为了士大夫所广泛接受的思想,至万历以后,空谈之风日盛,提倡心外无物,不假外求,而没有实实在在地在学问上下工夫,士大夫们整天热衷于开座谈会,搞辩论赛,形成了完全脱离追求客观真理的氛围,导致书院讲学之风兴起 。
这与张居正变法的基本原则是相违背的,而且可以说是对张居正所提出的重要改革举措之一——考成法的质疑和挑战,这是不允许的,考成法就是用政策和制度约束官员必须做实事,如果士大夫不接受考成法的监督,张居正的改革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注重民生、实事求是的做法,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思想,必须成改革主旋律,书院讲学的风气显然与此格格不入 。本文为武汉生活网(t027.com)原创,未经武汉生活网(t027.com)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
我们知道,张居正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不喜欢务虚空谈,更不喜欢讲学座谈,改革需要的是切实的做出政绩,按张居正的做法,就是要必须符合考成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达到KpI考核,绩效标准达不到,你这官恐怕也就当到头了 。
然而,这却引起了广大士大夫的反对,书院是他们讨论学问,交流思想,传播政治理念的重要场所,查封书院,就意味着封闭了言路,用现在的话说叫禁止了“言论自由”,甚至包括内阁次辅吕调阳也对张居正的行为表示不满,再大的反对也挡不住权力的力量,万历七年正月,作为摄政者的张居正正式闭锁书院,据说全国有六十四所书院被迫关闭 。
明末书院林立,非常有名的书院有东林书院、白鹿洞书院,龙城书院等,大量的士大夫都非常喜欢在各大书院讲学,而且都是为了宣扬阳明心学,而何心隐便是当时泰州学派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言论对于当时的张居正是极为不利的,于是张居正只得利用权力杀了他 。
张居正改革的核心和目的就是富国强兵,而改革初期,多数的士大夫流于空谈,认为富国强兵并非儒家所提倡的“仁政”之道,而是“聚财”“敛财”的借口,对张居正的改革不屑一顾,他们嘲讽张居正说:“吾辈谓张公柄用,当行帝王之道,今观其议论,不过富国强兵而已,殊使人失望 。”张居正对此报之一笑说:“过誉我矣!吾安能使富国强兵哉!”这种议论多了,对改革自然是不利的 。本文为武汉生活网(t027.com)原创,未经武汉生活网(t027.com)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
张居正强调:“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 。便俗为宜 。”“人情物理不悉,便是学问不透 。”这在那个言必称孔孟的时代,提出不体察民情,便是学业不到家的特殊见解,大大突破理学的禁锢,他自憾位居高官,对民间猥俗犹如隔岸观花,不如底层下属了解民间疾苦,要求当官的、做学问的走出衙门和书斋,面向实际,把治学理政与解决国计民生结合起来,这对陈腐的思想界无疑是一大触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