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出处: 《论语·乡党》:“斋必变食 , 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 , 脍不厌细 。”
例句: “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 , 但“食不厌精 , 脍不厌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 。(鲁迅《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
哀梨蒸食
āi lí zhēng shí
成语典故: 将哀梨蒸着吃 。比喻不识货 。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 。
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南郡每见人不快 , 辄嗔曰:‘君得哀家梨 , 当复不蒸食不?’”
八珍玉食
bā zhēn yù shí
成语典故: 泛指精美的肴馔 。
伴食宰相
bàn shí zǎi xiàng
成语典故: 伴食:陪着人家一道吃饭 。用来讽刺无所作为 , 不称职的官员 。
成语出处: 《旧唐书·卢怀慎传》:“开元三年 , 迁黄门监 。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 , 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 , 每事皆推让之 , 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
饱食暖衣
bǎo shí nuǎn yī
成语典故: 饱食:吃得饱;暖衣:穿得暖 。形容生活宽裕 , 衣食丰足 。
成语出处: 《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 , 逸居而无教 , 则近于禽兽 。”
酒足饭饱
jiǔ zú fàn bǎo
成语典故: 酒已尽量 , 饭也吃饱 。形容吃饱喝足 。
成语出处: 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一折:“俺这里安排一席好酒…… , 我着他酒醉抉饭饱 , 走不动 。”
饱食终日
bǎo shí zhōng rì
成语典故: 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 , 不动脑筋 , 不干什么正经事 。
成语出处: 《论语·阳货》:“饱食终日 , 无所用心 , 难矣哉!”
例句: 人如果饱食终日 , 无所用心 , 那是最没有出息的 。
7. 《舌尖上的中国》被拔高的解说词,是一种什么体 《舌尖上的中国》被拔高的解说词 , 是舌尖体 , 但又很美 。
解说词有一个重要作用 , 就是通过细腻的文字来感染受众 , 受众会作出相应的反应 , 即通过解说词的感染 , 来影响受众的行为 。而《舌尖上的中国》对现代生活及历史文化的挖掘 , 思考 , 纪录 , 对社会典型人物、事件的纪录 , 则是其社会舆论引导作用的体现 。
这部纪录片的解说词 , 不论其教育意义还是舆论导向都做得很好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二集《心传》中这样写到“日照时间逐渐变短 , 又到了采挖蕨根的时候了 。
欧洲考古发现 , 最古老的面包 , 是用蕨类植物根中提取的淀粉 , 烘焙而成 。莽山瑶族的先辈 , 也发现了这个秘密 , 从蕨根中获得淀粉 , 制成一种原始的中式糕点 , 糍粑 。
邓开风的祖辈过着游耕游居的生活 , 被称为‘过山瑶’ 。过去粮食产量有限 , 蕨根糍粑成为了过冬主食 。
如今制作蕨粑 , 不仅有对美味的留恋 , 也是祖辈提醒后代 , 不忘艰难时日 。” 这段解说既写出了传统的美食—糍粑的用材 , 又写出了中国古人的“居安思危”的生存智慧 。
《舌尖上的中国》每集节目都有自己的主题 , 如“脚步” , “心传” , “时节” , “家常”等 , 其解说词的创作 , 都会从不同的角度 , 对不同地域的美食进行介绍 , 同时更加注重体现其所包含的文化和人文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创作注重深入探究从美食表面来发觉其所包含的文化精髓 , 同时也注重美食的发展变化 , 以此来探讨中国美食的历史背景和审美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