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居廉艺术的当代思考,撞水撞粉与没骨法在隔山艺术馆再探讨( 二 )
在这里,无论是“技”和“道”,或是“技”和“意”,都合而成为了一个整体,而且于现代,没骨画的崛起也并非偶然,更是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意趣和时代要求,这也印证了“艺术土壤决定了艺术形态”的理念。
广州美术学院讲师李琳:我的“没骨”观
没骨是近代中国绘画语言推进的一大功臣,色因笔墨而有了中国味,色墨因水而获得世界性。
色彩特有的中国审美意味来自笔墨化,而这一切将归功于没骨法。元代墨花墨禽的发展纵然使中国画的色彩退居幕后,但色彩的“笔墨化”开始在没骨画内涵里发生着暗转。明末清初恽寿平的没骨画使色彩的“笔墨化”真正得以呈现,色彩具有了区别于西方绘画所特有的中国审美意味——“笔墨化”,色彩借以笔墨之义成为呈现的主角,中国绘画的“色”与“墨”的发展路线变革,可以在没骨艺术的发展中的寻找到很好的佐证。
居巢居廉在没骨中进一步拓展水的部分,色的审美不再仅拘束于“笔墨化”,而是在水的作用之下获得的审美独立,从此中国画的色彩,除了“三矾九染”“薄中间厚”“色彩的笔墨化”还可以有“灵动与通透”之美。假以“色”、“墨”、“水”、“笔”的视角审视中国绘画,不难看出四者地位的更迭是在你进我退中向前发展的,而“二居”在没骨艺术里,做了很好的融汇性拓展,虽然说是中规中矩的创造,却撬开了的艺术创造语言新的突破口——媒介与技法——“水”与“撞”。
文章插图
■李琳作品相较于同样需要依托色、墨得以呈现的“笔”来说,“水”无论之于观众还是创作者的而言,都是低门槛的。笔墨传统经由历代的发展,早已形成了不言而喻的规定性,卫夫人的《笔阵图》,荆浩的《笔法记》等都是对笔法历史承载的最好证明,其深厚的传统要求要有笔墨修养的人才能读懂体会,而长期以来,水仅作为一种媒介元素,透明的水借助色、墨才能得以视觉呈现,虽然在画家的不同探索与尝试之下有了相应的规定“水法”,但它还是成长着的孩童,正在接受着各种世界各种艺术语言而形成自身的规定性,比起“笔墨”这位千年老者,更具有接受性、灵活性、变通性,对于艺术创作者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
中国画的传统是一个取值尽宝藏,不同时间段回头再扎到传统里去研究研究,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偶尔去吸一吸古人的仙气是我常做之事。现阶段,笔墨是我目前一直在探索、学习的东西,重新回归到生活中“品”的笔墨意味。
文/新快报采访人员 梁志钦 图/受访者供图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
- 艺术家$俞晓夫新展:信笔“闲聊”,灵动的“上海表情”跃然纸上
- 作品展|郑海鸥艺术作品展在阳江市美术馆展出
- 矿晶|椰视频|“国际矿晶艺术展·晶华”海口展出 展出33件珍贵矿晶藏品
- 春联|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
- 国潮#青岛啤酒联合卡罗尔·林和温贝托·梁共同企划艺术空间正式揭幕
- 拍卖|100%成交,这场数字艺术品拍卖拿下白手套
- 陈伟@当代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陈伟 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