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海事博物馆“南海西行”展 有金王冠金手镯 也有4000年前的银碗( 二 )


海上丝绸之路|海事博物馆“南海西行”展 有金王冠金手镯 也有4000年前的银碗
本文图片

海上丝绸之路|海事博物馆“南海西行”展 有金王冠金手镯 也有4000年前的银碗
本文图片

阿富汗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邻邦 , 是欧亚大陆和古代欧亚文明的“十字路口” 。 它东北部的巴克特里亚地区 , 就是汉代古籍中的“大夏”所在 。 9世纪以前 , 波斯、希腊、突厥、阿拉伯等文化在此交融 , 特别是来自欧洲的“希腊风”影响深远 , 不仅植根于当地 , 还传播到更远的东方 。 这一带出产了大量精美的金银器物 , 有的年代非常久远 , 而其精美程度则让人惊叹不已 。
海上丝绸之路|海事博物馆“南海西行”展 有金王冠金手镯 也有4000年前的银碗
本文图片

“狩猎纹银碗”
比如展览中的“狩猎纹银碗” , 被认为是约公元前2000-前1800年间的作品 , 上面刻画了主人带领三条狗狩猎山羊的场景 , 高度还原了当时人们真实的生活 。 公元前7-前5世纪的银手镯以银和青金石制成 , 两端雕成长角山羊的形象 , 两两对望 , 栩栩如生 。
公元44年到5世纪中期 , 这个地区处于贵霜帝国的控制之下 。 贵霜帝国对希腊罗马艺术、琐罗亚斯德教及印度教、佛教等文化采取了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 , 极大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 。 著名的犍陀罗艺术就产生、发展和成熟于这一时期 。
海上丝绸之路|海事博物馆“南海西行”展 有金王冠金手镯 也有4000年前的银碗
本文图片

高脚银杯
在这个部分 , 我们能看到展览中最让人感兴趣的展品之一——黄金王冠 。 它由金和青金石制成 , 约为公元前2-2世纪的工艺品 。 从它上面的橄榄枝叶 , 我们能看到明显的希腊风格影响 。 此外在这个部分 , 还展出了金别针、金项饰、金耳饰、高脚银杯、贵霜王侯像铜扣等华美的工艺品 。
5000年前开始造玻璃 6000年前开始造滚印
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 , 古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位于“新月沃地”东侧 , 包括今伊拉克及叙利亚和土耳其部分区域 。 彩陶、玻璃首饰展示了当地居民精湛的传统手工技艺 。
展览中展出了公元前14世纪时的精美玻璃珠串和圆形吊坠 。 馆方专家指出 ,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人类玻璃产品和技术的源头之一 , 这里的人们早在前30世纪便开始生产原生玻璃;其后 , 玻璃色泽、产品种类不断丰富 , 并在当地广泛使用 , 珠子、垂饰和护身符等是其中代表 。 大家可以把他们和1954年广州横枝岗汉墓出土的蓝色玻璃碗做对比——这件玻璃碗是中国出土最早的罗马玻璃器皿 。 同样地 , 展览中还展出了前4-5世纪的东地中海地区的多件玻璃器精品 , 大家也可以对比着看看 。
这个部分还有一种跟中国的印章样式和用途有点类似 , 但更加复杂的东西——滚印 。
滚印是一种刻图案、或刻有图案和文字、抑或只刻有文字的、圆筒式或圆柱式的印章 。 依据发展阶段的不同 , 也被称为圆筒印章、圆柱印章 。 它除了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 也是其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标志 。 滚印的制作年代和出土文化层之间常存在时间差 , 有的相差几百年 , 说明它非常受重视 , 可以代代相传 。 据说有的国王甚至用滚印作为玉玺 , 显示其统治的合法性 。
馆方专家介绍 , 最早制作滚筒印章(简称“滚印”)的是苏美尔人 , 滚印还与塔庙、楔形文字一起被誉为是苏美尔文明的三大标志 。 其后 , 两河流域和波斯湾沿岸的一些古老民族也继承了制作滚印的习惯 ,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波斯滚印 , 滚印的使用年限 , 约自前40世纪起 , 至前5世纪末废弃 。 虽然一件滚印的平均长度只有2.54-381厘米 , 但是滚印上面的浮雕内容却生动地展示了当时两河流域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 滚筒印章上的觐见、争斗题材 , 宛如一部绵延数千年的英雄谱 。 展览中的《英雄战争图》滚印就是其中的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