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理|“鹤鸣空此山”,明代的一首禅诗,超尘出俗,更充满禅理

传说一位弟子到处参访名师,经过千辛万苦,有一次他终于荣幸地拜见了一位高僧。弟子诚惶诚恐,他先汇报了自己的参悟感受。他认为心、佛、以及众生,本来都是空,然后又自豪地说,自己也已修炼到无迷和空灵状态。
大师听完,没有说半句话,却举起手中的茶杯,用力地砸向对面的墙壁。弟子十分愤怒,以为这是大师在侮辱自己。他刚想发作,大师却悠悠地说:既然万事皆空,为何急得面红耳赤?
禅理|“鹤鸣空此山”,明代的一首禅诗,超尘出俗,更充满禅理
文章插图

读到这个故事,读者也会想到苏轼与佛印禅师,先生认为自己已经“
有一位诗人就曾经愁闷难解,于是便去寺院求法,偶然间感悟到这个道理。下面介绍的是,“鹤鸣空此山”,明代的一首禅诗,超尘出俗,更充满禅理。
禅理|“鹤鸣空此山”,明代的一首禅诗,超尘出俗,更充满禅理
文章插图


诗的大意是:闲来无事,缓步登上待月岭;远道而来,清脆地扣响栖云关。修炼的石室,已经关闭了千年;众人等待中的高僧,依旧没有归还。
古老的座位被青苔和黄叶包围,在昏黄灯光的照耀下,更显沧桑。不见盘坐的大师身影,只听见空寂的山谷里传来鹤鸣声声。
禅理|“鹤鸣空此山”,明代的一首禅诗,超尘出俗,更充满禅理
文章插图

高启是明初著名文学家,他学问渊博,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诗人与高僧姚广孝(明成祖朱棣的高参)也是好友,并且深受其影响,经常参禅论道,修炼身心。
【 禅理|“鹤鸣空此山”,明代的一首禅诗,超尘出俗,更充满禅理】支遁是东晋高僧,年轻时出家,晋哀帝时应诏进京,并留在东安寺讲道,三年后离世。他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民间也流传了很多关于他的轶事趣闻。
禅理|“鹤鸣空此山”,明代的一首禅诗,超尘出俗,更充满禅理
文章插图

诗人有一次去探访支遁生前安居的场所,并希望由佛法开示,获得内心的平静。开篇叙事,交代支遁庵所在地点,“
待月岭在苏州西郊的支硎山(高僧支遁,号支硎),栖云关就是僧庵修建的地方。那里有清风明月、流水悠悠,松柏参天、一片清凉,也令人心无挂碍。
诗人用了一个“叩”字,相对于“敲”字,力度更大,不仅可以反衬出此处的宁静气氛,而且暗示出屋里空无一人。诗人虽然知道高僧早已不在人世,还是希望可以觅见人影。
禅理|“鹤鸣空此山”,明代的一首禅诗,超尘出俗,更充满禅理
文章插图

接下来就具体描绘庵里的场景,“
颈联表达出深沉的沧桑之感,“
禅理|“鹤鸣空此山”,明代的一首禅诗,超尘出俗,更充满禅理
文章插图

最后两句颇具禅理,“
尾联虚实相映,作者由眼前景物产生联想,然后虚写出鹤鸣之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人也好像瞬间得到点化,佛理中难懂的空与色之间的关系,也似乎在此得到阐释。
禅理|“鹤鸣空此山”,明代的一首禅诗,超尘出俗,更充满禅理
文章插图

高启的这首禅诗动静结合、虚实相映,也充满禅理。作者先交代自己的探访过程,再详细描绘庵中所见,“
再细味尾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