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何绍基以“钩腕法”作书法,启功竟然看不懂……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诗人、画家、书法家。他一生临创勤奋,各种书体的作品非常多。
篆书|何绍基以“钩腕法”作书法,启功竟然看不懂……
文章插图

对何绍基而言,篆书的根基在金文,隶书的根基是《张迁碑》,行书和楷书则师法颜真卿。篆书是何绍基书法的总根基,其它书体为辅、为纬、为分。以篆书为根基有很多优势,简而言之,一是高古之意,二是金石之味,三是圆笔之法。
篆书|何绍基以“钩腕法”作书法,启功竟然看不懂……
文章插图

何绍基的这件“金钟翠竹”篆书七言联纸张比较特殊,不太吸墨。用笔时可能比较滑,难度必然增大。也正因为如此,何绍基“钩腕法”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因为此种执笔法注重涩行、逆行。
不能不说,凡事有利必有弊。诚如
篆书|何绍基以“钩腕法”作书法,启功竟然看不懂……
文章插图

此处单说前者。既然“钩腕法”有不足,像何绍基这般聪明之人,能不知道吗?那他为什么坚持一辈子使用,关键是,还写出了很多的精品代表作?这就证明这种笔法确实有独特之处。
何绍基用“钩腕法”,一是追求“疾涩”,面对这类不吸墨的纸张,既能发挥优势,也增加了挑战性。恰恰从这件作品,更能见识何绍基的功力。
篆书|何绍基以“钩腕法”作书法,启功竟然看不懂……
文章插图

【 篆书|何绍基以“钩腕法”作书法,启功竟然看不懂……】二是追求“以曲为美”,以静见动。何绍基的篆字,无一直笔,就连起笔也可能偏于一侧,动态感非常明显。行笔中强调处处见变化,无一笔相似。这也是何书的精妙处所在。
不独于此,何绍基篆书用的是“长线”,所有笔画皆延长,无形中就增加了难度,但也因此有了更多变化。所谓流动中见遒劲,正是此意。何绍基篆书的起笔,有意“不干净”,有时甚至还可能保留牵丝映带,这实际上是他将行草书的笔法巧妙融入,使得字态更加灵动。
篆书|何绍基以“钩腕法”作书法,启功竟然看不懂……
文章插图

说到本质,何绍基篆书的创作宗旨是“以金写篆”,临摹多见金文,创作多为秦篆,以金文笔法来改造小篆线条质量单一的状况,从字形上来看,何氏篆书上密下疏,符合秦篆规律,以期实现两者的融合。
何绍基一辈子的尝试可以概括为三个字:一是“融”,二是“通”,三是“我”。“融”就是打通不同书体,实现相互借鉴,篆书中有行书笔法,行书中有篆隶意味。但要注意,何绍基虽然提倡多体融合,但一直恪守不同书体的界限。篆书中虽有行草笔意,但他始终谨守中锋用笔。
何绍基花了大量时间临学金文和《石鼓文》,尤其是金文,同时也受到了邓石如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何学邓却又避开邓,不直接临,而是注重方法,这是他的聪明之处,书家要做大我,不能做小我。
何绍基“临金写秦”便是一种可贵的尝试。从当时的形势来说,篆书家密度极高,都在孜孜以求,要想有一席之地,必须有与众不同之面目,所以极力求新,哪怕是求怪,也一定要与别人拉开距离。
篆书|何绍基以“钩腕法”作书法,启功竟然看不懂……
文章插图

启功对何绍基的批评,所反映的不只是个人观点的差异,也不仅是技法,而是审美取向。启功与何绍基的用笔有本质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启功不涉篆隶。
“不涉篆隶”并不能直接说好或说坏,要看具体的“个案”。不涉篆隶的书法家也有成功者,比如董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