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

一项对福州4所高校360名2000级新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水平问卷调查显示 , 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一般人群 , 尤其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症状上表现显着 。这次调查是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日前在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4所高校同时进行的 。调查使用的是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 , 该量表共90个项目 , 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10个症状因子 , 涉及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 。调查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查 , 调查表由学生自填 , 统一指导语和方法 。调查发现 , 新生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惧、偏执及总均分等项目上均高于全国常模 , 具体表现在“过分担忧”、“感到苦闷”、“难以入睡”、“感到对别人神经过敏”、“容易烦恼和激动”、“感到难以完成任务”等方面 。而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又比男生差一些 , 在躯体化、焦虑、恐惧3个项目上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 。策划这项调查的福建师大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三年级学生、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蔡旭认为 , 导致这种状况可能与福州高校新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他分析说 , 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 , 大学新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 。这一阶段任务艰巨 , 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冲突 , 强烈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 ,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问题 , 存在于每一位大学新生的心中 。这些矛盾冲突存在过于强烈和持久 , 在遭遇某种刺激(如人际挫折、学习挫折)时 , 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 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 。从个体生活环境来看 ,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 , 生长在沿海改革开发前沿地区的福州高校新生 , 他们所受到的来自外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 也较为复杂 。新旧观念的碰撞、对多元价值趋向的无所适从 , 这不仅进一步加剧了他们迅速成长中原已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 , 而且极有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冲突和心理压力 , 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从现实生活来看 , 新生们在中学时形成的优势消失 , “中心”地位受到威胁 , 使之产生失落感和恐惧感 。此外 , 当代大学新生中 , 独生子女占了很大的比重 。独生子女常常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 , 缺乏社会锻炼 , 心理较为脆弱、敏感 。至于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男生严重 , 特别是躯体化、焦虑、恐惧等症状明显高于男生 。这可能与女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 。一方面 , 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的飞速变化带给女生的心理困扰和适应问题比男生多 , 女生更容易产生紧张感和不安感;另一方面 , 家庭教育中父辈们往往对女孩的关心、保护比男孩更多一些 , 容易导致女孩优柔寡断、胆怯、敏感的个性特点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及成因分析 , 作为一个“过来人” , 蔡旭同学给新生们提出了具体建议:为了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 新生应积极调整心态 , 对自己要有一个再认识 。不因生活环境不适应而产生失望感;不因人际关系不适应而产生孤独感;不因在中学时的优势消失而产生失落感;不因对学校管理制度不适应而产生压抑感 。当然 , 学校也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心理卫生机构 , 通过举办有关的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 , 帮助新生入学后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