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俗话说“无三不成理”,人才也分为这3类,看看你是哪一类

文章作者:琢磨君“三”这个数字对国人来说,非常重要,也非常吉利,因为有句老话叫“无三不成理”。比如,人们常说:三山五岳、三教九流、三生有幸、三足鼎立、三位一体、三皇五帝、三阳开泰、三省吾身、三思后行、三老四少、三亲六故等等。古代的先哲圣贤们,对于人才的划分,也是分为三大类。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看看自己到底是属于哪一类?道德经|俗话说“无三不成理”,人才也分为这3类,看看你是哪一类
文章插图
1、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由此可见,老子将人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上士听到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一笑而过。高等智慧的人,他听到“道”以后,他没有什么反应,因为他知道,道不是用来讲的,道用来讲是永远讲不清楚的,永远是有偏失的,正如《道德经》开篇第一句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俗话说“无三不成理”,人才也分为这3类,看看你是哪一类
文章插图
“道”往往在人们心中,是用来影响行动的,需要用实践是证明。中等智慧的人,听到了“道”以后,好像听得懂,又好像听不懂,这已经达到了不错的境界,毕竟他们的智慧摆在那里。下等智慧的人,就很惨了,因为认知层面的局限,他们听不懂道理,所以习惯性否定别人的观点,还表现得自己很懂一样。因此,凡是听完他人意见后,一脸不认同、一脸怀疑的人,甚至是他人还没讲完就攻击、否定的人,就是老子眼中的“下士”,属于智慧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的人!道德经|俗话说“无三不成理”,人才也分为这3类,看看你是哪一类
文章插图
2、《论语·雍也》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由此可见,孔子将人分为三种: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对于中人以上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对于中人,可以教授他中等学问;中人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这三个概念仍然比较抽象,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道德经|俗话说“无三不成理”,人才也分为这3类,看看你是哪一类
文章插图
国学大师曾仕强先生用比较现代化的语言进行了解释:中人以上就是指万物之灵的人,是有灵魂、有思想、有灵气的高级动物;中人就是指一般动物的人,凭借欲望、兽性、本能来支配行为,比较自私自利,所以他们看起来越来越像动物;中人以下就是指禽兽不如的人,他们的行为连禽兽都不如,可谓是到了丧心病狂,六亲不认的地步。人虽然分为这三种,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属于中间一类。你想做哪一种人,那是你的自由,也是你的事情,我们尊重你,因为这是每个人自己选择的自由,法律既不可规定,宗教也毫无办法,最后只有诉之于道德。但正是因为有“道德”这个无形手的约束,人们才能成为“万物之灵”。道德经|俗话说“无三不成理”,人才也分为这3类,看看你是哪一类
文章插图
3、纵观历史,英雄豪杰大概分为三类:1、武英雄;2、文英雄;3、文武都一般的管理型英雄。武的英雄靠武功扬名立万,彪柄千古。比如说,西楚霸王项羽,力能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可惜最终失败了。三国猛将张飞、关羽、赵云,也都是武的英雄:张飞在长坂坡大喝一声,吓得曹军将士魂飞魄散,不敢前进;关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颜良首级,有万人敌的功夫;常山赵子龙在长坂坡救阿斗时,单枪匹马,七进七出,连续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勇猛过人。文的英雄靠智谋取胜,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比如说刘邦的谋士张良和陈平:张良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最终建立大汉王朝,后又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陈平的“六出奇计”为刘邦夺取天下起了重要作用,后又与周勃平定诸吕,迎立刘恒为帝。蜀汉丞相诸葛亮更是智慧的化身,他用智谋协助刘备夺取荆益和建立蜀国,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