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道家智慧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相比坏事物,更需警惕“好事物”

文|颜小二述哲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出自《老子》,表达了道家老子对人世的透彻体悟,老子这句话犀利指出“有诚意的话语,我们听起来往往不那么‘动听’,而花言巧语虽然好听,却处处透着虚伪”。
事物|道家智慧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相比坏事物,更需警惕“好事物”
文章插图
于此,这句话比较直接的意思,大抵是在告诉世人“忠言逆耳”。它某种方面也是在提醒人们常懂谦逊,常知反思,即如果我们能警惕别人说的“好话”,反思别人的“直言批评”,我们可能会更加通透一些。
除此之外,这句话也有更深层的含义,在颜小二看来,这句话在告诫世人,相比于“坏事物的危险”,我们更需警惕“好事物”,对人生百态,要注意运用正反视角,以“忧患意识”帮助我们从“从宠辱若惊走向宠辱不惊”。
事物|道家智慧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相比坏事物,更需警惕“好事物”
文章插图
1、坏的事物不讨喜,但“好事物”更需警惕“趋利避害”,可以说是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了,人虽然产生了人类文明,但是对于“趋利避害”本性的克服,却一直还在路上。
那么对于“利己”的本性,是不是全然就应该去限制它呢?不可。
过度限制它,人容易形同枯槁,但过度放纵它,人便犹如“虚胖”的行尸,体量大,内在却空无一物。
于此,如何可以将自己的“趋利避害”之本性守在合适的位置,就是一个重大“人生课题”了。
道家老子千年以前就提出了解决办法,即“道法自然”。
事物|道家智慧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相比坏事物,更需警惕“好事物”
文章插图
而这种“道法自然”落在不同的事物上,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落在“言语”上,便有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道理。
“道法自然”强调的是“常”,而“常”更讲求“度”。
所谓“美言”,其实就是一种和“恶语”杀伤力相当、但是隐蔽性“极强”的存在。
人们在逆境之下,因清晰认识到不好的处境,便会十分警觉,积极寻找出路,而在过于“顺畅”的花言巧语之下,人容易放松警惕。不知不觉之下,人的“趋利避害”本性会被激发,人的双眼就会被渐渐蒙蔽人,认不清自己,也看不清真相,继而在“蜜罐子”中彻底“窒息”。
于此,比起不讨喜的坏事,其实太顺畅的“好事”,更需警惕。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中的正反视角除了告诫人们警惕顺境,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句话中,颜小二还看到了道家老子辩证的人生观。
事物|道家智慧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相比坏事物,更需警惕“好事物”
文章插图
人的局限性,更多在于看待事情会拘泥于一个层面,而道家的高明,则体现在看问题的角度。
【 事物|道家智慧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相比坏事物,更需警惕“好事物”】他们不仅可以顺着事物发展之自然而然下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还能通过这种“规律”,看到事物发展的对立面是怎么样的。
比如,道家可以从“忠言”看到“逆耳”的规律,即“信言不美”;也能逆向从“美言”中看到“不信”。这是一种智慧,也是另一种视角下的别有洞天。
事物|道家智慧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相比坏事物,更需警惕“好事物”
文章插图
3、人生智慧:从宠辱若惊到宠辱不惊有人说,人面对“宠”与“辱”的时候,情绪大起大落,认为这往往是不成熟的体现,真正修炼到家,当属“宠辱不惊”。
但是在颜小二看来,就像老子提醒的那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顺境中隐匿着危机,逆境中往往也存在希望。
于此,逆境中我们保持警惕,并不代表我们在顺境中就当心安理得的“安逸”,具备忧患意识,往往可以让我们更加从容地从“宠辱若惊”向“宠辱若惊”转变,各位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