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中国文学博大精深,唯有上下而求索

【 寒风|中国文学博大精深,唯有上下而求索】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随着朝代的更迭,留下无数的记录文明的字体,夏朝的篆体,商代的甲骨文象形字,西周的金文,春秋大篆小篆,秦汉隶书等,随着文字的发明,古代先贤创作下无数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戏剧小说、骈文、散文,说文、奏议、疏、表、对策、赠序、铭文、祭文、杂记、国史、通史等,中国的文学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寒风|中国文学博大精深,唯有上下而求索
文章插图
他们不仅用文字记录经国济民的伟大理想,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悟,也用文字记录祖先创造这个字体所代表的含义,如“字”这个字,《说文》指出:字,乳也。《广雅》指出:字,生也。都指人在屋子里生子之意,这也代表古人想要通过文字传承他们的文明,如同人类通过生儿育女延误自己的血脉一样,都是代表孕育与传承。再如我们常说知之为知之的“知”字,矢口为知,“矢”是箭的意思。我们看大篆里,知的左边是待发的弓箭。清代训诂家段玉裁说:“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看一个人敏不敏锐,看他是否一开口说话,就像射出的箭,直指事物的本质,一语切中要害,这才叫知。否则,多嘴多舌,不着边际,胡说八道,自觉知之,其实是不知,这只是乱说而已。所以不知并不知,何必装知之叫人耻笑。
文学若是只是玩些文字游戏,未必称为博大精深,他们最伟大的是文章也写得行云流水,让人拍案叫绝,不管是波澜壮阔的大篇散文还是简短精炼的诗词。他们无不追求文章的美感,讲究结构对称,讲究音律和谐,讲究文辞工整,上下典故对应,我以王勃的《滕王阁序》一句词为例,为什么这篇文章能千古流传,代代不衰。如那句: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音律:平 仄 平 仄 平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音律:仄 平 仄 平 仄
寒风|中国文学博大精深,唯有上下而求索
文章插图
这句词的出句入句皆是对称,结构都是四、六式的结构,渔舟/唱晚,是四字的,响穷/彭蠡/之滨,是六字,雁阵/惊寒,又是四字,声断/衡阳/之浦,又是六字。上下两句皆是十个字,可谓词句非常工整的。最后的滨、浦皆是水边之意,音律为一平一仄,也是上下呼应。短短二十个字,却包含中国诗词文学各种美学原理。怎么不让人惊叹不已。
如果中国的男文学家让人敬佩,中国的女文学家也是让人跪服。如清代女诗人张芬有一首《虞美人》,题为《寄怀素窗陈妹》,顺读为词,倒读是一首七言律诗。顺读词云:
秋声几阵连飞雁,梦断随肠断。欲将愁怨赋歌诗,叠叠竹梧移影、月迟迟。楼高倚望长离别,叶落寒阴结。冷风留得未残灯,静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倒读诗云:
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静灯残未得留。
风冷结阴寒落叶,别离长望倚高楼。
迟迟月影移梧竹,叠叠诗歌赋怨愁。
将欲断肠随断梦,雁飞连阵几声秋。
张芬可厉害吧,还有更加厉害的,清代还有一位女诗人叫吴绛雪,她写了一首《春夏秋冬》,这首诗的趣味其实在于每首诗都只有十个字,但是这首诗却有不同读法,每种不同读法就会变成另一首不同的诗词。
《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日月长
《秋》诗: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冬》诗: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它可读成四首七言绝句季节诗,读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