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彩|把非遗拍成电影有多美( 二 )


第二日 , 董嘉荣与小孙女一起坐在船上 , 享用船点 , 度过属于祖孙二人的亲密时光 。
《天工苏作》导演孙曾田如是阐释影片的创作初衷:“通过这些人和艺的‘厮磨纠缠’ , 我们将呈现当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开放包容的视野 , 一丝不苟的钻研、敬天爱人的涵养、持之以恒的创新 。 ”
达到极致之美的非遗技艺 , 熬的是匠人们一生的心血 。 如何传承和发展 , 无疑成了他们时时思索的难题 。
苏州灯彩的历史很久 , 长达1500多年 。 灯彩 , 又叫“花灯” , 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 。 “东风夜放花千树” , 灯彩在古代 , 其主要作用是照明 , 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 , 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 , 中间放上蜡烛 , 到现代则会放灯泡 。 2008年 , 灯彩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已到古稀之年的苏州灯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汪筱文 , 为了重现“传说中的苏灯典范”——万眼罗灯 , 每天要切割至少500个光孔 , 两孔的间隙不超过一毫米 。
灯彩匠人十年出师 , 这等既精细又熬时间的技艺 , 接班者难觅 。
“我现在77岁 , 到顶了 , 真的没有接班人 , 因为我们的行当比较苦 , 苦在什么地方呢?一个是现在做的体量越来越大 , 工程量越来越大;另外一个 , 学艺比较难 , 真的不是人们想象一年、两年、三年能够学成的 , 没有十年功夫真的是拿不下来 。 ”汪筱文说 。
蒋喜指出 , 非遗今后的发展一定是先把自己的“根”找出来 。
“我为什么研究古玉呢?我在苏州玉雕厂的时候就做古玉雕刻 , 古玉做到一定程度以后 , 会发现只是复制 , 那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 , 我们回过头去看我们中国的玉文化 , 它的根在哪里?它的理论基础 , 它的审美 , 包括当下的一些审美 , 如何结合起来?在那样的基础上再去创新 。 ”
在电影中 ,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说 , 万物生长 , 草木枯荣 , 都有自己的周期 , “香山帮”已经扬名上千年 , 现在走到了岔路口;而两位苏州玉雕大师面向市场和面向传统 , 选择了不同的“登顶”道路 。
还有灯彩匠人的话 , 富含哲思:“世界上的灯 , 说到底只有两种——给人家看的和给自己看的 。 给人家的挂在外面 , 亮了还要灭;给自己的放在心里 , 始终亮在那儿” 。
孙曾田认为 , 手艺的力量来自手艺之外 。 “技也近乎道” , 创作者不只要关注手艺的“技” , 更要关注“技”背后的“道” , 这个“道”是工匠精神 , 也涵纳文化、情感和哲思 , 关联社会、经济和时代变迁 。
【灯彩|把非遗拍成电影有多美】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7月27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