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爆火新歌《罗刹海市》,“借歌复仇”的说法是否成立?

大象新闻采访人员 李昌
近日,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火了 。因歌名与《聊斋志异》的一篇讽刺故事同名,网友猜测沉寂十年的刀郎,借助新歌讽刺歌坛往事,甚至是影射某些歌手 。那么,《罗刹海市》与刀郎的歌坛往事究竟有何联系?“借歌复仇”的说法又是否成立?7月27日,大象新闻采访人员通过采访聊斋学者及专业律师,探讨《罗刹海市》引发网友联想这件事 。
关于《罗刹海市》背后的故事
沉寂十年,刀郎再次“出圈” 。近日,他发行的新专辑《山歌寥哉》,其中新歌《罗刹海市》持续排名各大音乐软件的热搜榜首 。此外,因这首歌与《聊斋志异》的一篇故事同名,也引来网友纷纷查阅典籍,并迅速引发热议 。

刀郎爆火新歌《罗刹海市》,“借歌复仇”的说法是否成立?

文章插图
蒲松龄的《罗刹海市》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前高校历史系教授、聊斋学者安迪陈介绍,故事主人公马骥到海外经商至大罗刹国,这个国家以丑为美,越丑地位越高 。所以,相貌英俊的马骥来到这里就成了怪物,人们看到他都吓跑了,即便满腹经纶也始终得不到重用 。后来 , 马骥把煤灰涂到脸上扮起张飞,这才得到重视,以这样的扮相被带去觐见皇帝,并果然得到了重用 。
“蒲松龄在文中提到16个字:花面逢迎,世情如鬼 。嗜痂之癖,举世一辙,这16个字正是揭示他当时所处的社会 , 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不到重用 , 反而是一些不学无术之人平步青云 。”安迪陈表示:“这也与蒲松龄的个人命运有关,他学富五车但一直未曾受到重视 。因此他写了非常多批判当时科举制度的代表性作品 。”
《罗刹海市》与刀郎的歌坛往事
“他见这罗刹国里常颠倒 , 马户爱听那又鸟的曲,三更的草鸡打鸣当司晨”,歌曲《罗刹海市》中的歌词,让网友猜测刀郎在隐退十年之后唱出了“弦外之音”、“肺腑之言”,极大激发了网友们的想象力,并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解读 。

2004年发行的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让刀郎火遍大江南北 , 在没有任何媒体宣传的情况下 , 唱片正版销量达270多万张 。但当时,刀郎网络歌手的标签被不少主流音乐人否定 。那英曾表示:“刀郎不具备审美观点 , 的确我们谁都没卖过他,可是不能只靠销量 。”而杨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评价刀郎:“他有音乐吗?你认为他那是音乐吗?”
正因为这些往事,《罗刹海市》走红后,那英等人被推上风口浪尖 。那英最新一条抖音视频的评论区下方,最高赞评论称,“因为罗刹海市,第一次来到这里 , 下一站杨坤站 。”
刀郎爆火新歌《罗刹海市》,“借歌复仇”的说法是否成立?

文章插图
不少网友认为歌曲《罗刹海市》“将讽刺拉到极限”,“对歌坛一些怪现象的写照” 。还有网友点评:“我以为刀郎封刀了,原来他是在磨刀!”不过 , 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一首歌曲而已,没必要过分解读” 。
“借歌复仇”的说法是否成立?
刀郎新歌《罗刹海市》是确有讽刺指向,还是网友过分解读会错曲意,其中涉及法律风险吗?对此,河南零度律师事务所主任王华丽律师作出专业解读 。
刀郎爆火新歌《罗刹海市》,“借歌复仇”的说法是否成立?

文章插图
“《罗刹海市》歌词藏刀于典,暗讽当今一些不正之风,但是‘又鸟’、‘马户’均是泛指,并不构成侵权 。”王华丽律师认为 , 对歌曲的理解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歌曲的内涵也因人而异,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理解歌曲的内涵 , 并赋予歌曲不同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