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佛陀晚年遭遇灭族惨案,目犍连以神通救下五百人,却全部化为血水

佛陀31岁时在菩提树下悟道,在世间弘法39年(一说35岁悟道,弘法45年),世寿80岁。自此两千多年来,佛陀的言教在世间广为流布,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思想和文明。那么,佛到底是什么?他是否是高高在上不可逾越的神祇?他是否是人人膜拜的偶像?他是否是替人消灾解难的救世主?对于这个问题,想必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因为佛陀就算是在佛经中,也存在各种各样迥异的形象。这虽然是佛陀伟大的示现,但芸芸众生未免以此摸象,以为这或者那便是佛了。佛教的本质不是烧香求神的那套迷信,想必这已经是很多正信正念的学佛者的共识,但佛的形象究竟是如何,恐怕很多人仍旧是一头雾水。《金刚经》中的佛与千二百五十弟子,在舍卫城中乞食之时,规规矩矩地“次第乞已”然后安静地过斋、收拾钵盂、洗手洗脚,完完全全是一个平常人的样子。佛陀的形象在其中是近乎一个老师的,他与一切众生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就是佛陀在后来的说法中,也是以谆谆教诲的师长的面目出现的。“须菩提,于意云何!”看,世尊还担心自己的学生听课不仔细,不断地要发问提醒他一下。而《心经》中的佛陀说法,更是不断地提到“舍利子”,佛陀在对舍利弗尊者说法时,唯恐他不够专注仔细,还要时刻地警醒他一下。而在《长阿含经》中,佛陀的晚年更是遭受了许多磨难,身体败坏患上痢疾使得佛陀痛苦不堪,而后又面对自己两位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先行入灭,摩诃迦叶长老外出未归、魔王波旬不断地请佛入灭。从整个事件来看,晚年的佛陀实在是与一般的老人无异,他遭受了病苦、别离苦之后,又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涅槃。这是佛陀伟大的示现,正是这样高度人格化的佛陀给予了众生震撼,也使得佛教的本质更为清晰——断生死之本。佛陀|佛陀晚年遭遇灭族惨案,目犍连以神通救下五百人,却全部化为血水
文章插图
事实上,早期佛经中的佛陀多半是以一个人的形象存在的,故而在他身上有着作为人的种种矛盾,但正是这种矛盾彰显了佛陀的完满人格。笔者今天所要讲的这件事情,就是佛陀晚年遭遇的重大惨案——释迦族的灭门惨案。从这一事件中,我们能够清楚地明白佛陀的人格完满,以及佛教教义的核心所在,这对于培养学佛者的正信是有好处的。佛陀生活的年代正处于古印度的“战国时期”,在整个南亚半岛上邦国林立,大大小小的邦国中先后出现了十六个强大的国家,历史上将其称之为“印度十六国”。鸯伽、摩揭陀、迦尸、居萨罗、跋沙、阿般提、居楼、般罗、阿湿波、婆蹉、苏罗婆、乾陀罗和剑浮沙这十六个区域性的国家崛起,其中大部分的国家都分布在恒河流域,这实际上意味着雅利安人领导的文明,已经从印度河流域扩张到了恒河流域,恒河流域真正地从这一时期成为了印度人文明的活跃舞台。这一时期古印度的农业、商业和手工业高度发达,婆罗门教在当时占据主导的文化地位。当时的古印度各国基本上都是“君主世袭制”,只有释迦牟尼佛诞生的迦毗罗卫国是极少数的“贵族共和制”,这与佛教后来提出的“众生平等”有一定的关系。在当时有八座大城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王舍城、吠舍离城和舍卫城,这几座城市都位于恒河的中下游地区,也是佛陀活跃的主要地区。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雅利安人印度河流域与当地的土著人结合之后,创造了代表先进地位的婆罗门文明,但直到佛教出现的早期,婆罗门教才逐渐传入中印度的恒河流域。佛陀|佛陀晚年遭遇灭族惨案,目犍连以神通救下五百人,却全部化为血水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