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驿站究竟是如何传送“八百里加急”公文

在文学作品中 , 对此有精彩描写:“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黄尘滚滚 , 骏马飞驰而至 , 但见人影一晃 , 跳将下马 。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 , 阻者死 , 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 , 骑者已然离去!此时 , 古道凝云 , 晴空赫然!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 , 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 , 幕及陇山头” 。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 。按唐政府官方规定 , 快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 , 再快些则要求日行300里 。最快的要求则为日驰500里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 , 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 。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 , 两地相隔三千里 , 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 , 传递速度就达到每天500里 。
据载 , 南北朝的北周宣帝 , 在洛阳招摇过市 , 亲自乘御驿马 , 日行300里 。看来 , 唐朝的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500里 , 那无疑用的马是御马级别 , 难怪如此神速 。唐代的—尺合现在0.303米 , 一里合454.2米 , 就是用现在的眼光看来 , 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 , 也要两天时间 。
据《大唐六典》记载 , 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 , 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 , 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 。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 , 各驿站设有驿舍 , 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
在各种驿里服役的人 , 一般叫做“驿丁”、“驿夫” , 或称“驿卒”、“驿隶” 。从名称来看 , 他们的身份比较低下 。陆路上的驿丁 , 也同样受到煎熬 。他们在烈日之下 , 在寒风凛冽的冬天 , 在倾盆大雨之中 , 都毫无例外地要身背文书袋 , 匆匆奔驰在驿路上 。敦煌有一幅晚唐时期题为《宋国夫人出行图》的壁画 , 就描绘了当时驿使身背布袋的形象 。他们日常的任务很繁重 , 除途中奔跑着传递文书外 , 还要兼管扫洒驿庭等事 。
在唐朝法律中把邮递过程中的种种失误的处罚 , 都规定得很细 。稍有差错 , 便要受到严厉的处置 。唐朝规定 , 驿长应负有若干责任 , 首先必须每年呈报驿马死损肥瘠 , 呈报经费支出情况 。若有驿马死损 , 驿长负责赔偿;若私自减去驿站人员和马匹 , 则“杖一百” 。对驿丁的处罚更严 。唐朝规定 , 驿丁抵驿 , 必须换马更行 , 若不换马则杖八十 。唐律还规定 , 凡在驿途中耽误行期 , 应遣而不遣者 , 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 , 两天加倍 , 以此类推 , 最重的处徒罪二年 。
【古代驿站究竟是如何传送“八百里加急”公文】有人问:“执行八百里加急这样的重要任务 , 被敌人或强盗半道劫去了怎么办?”唐律规定假如耽误的是紧急军事文书 , 则罪加三等 。因书信延误而遭致战事失败则判处绞刑 。
《唐国史补》曾记载一个负责签发公文的员外郎的官 , 他处理一从河北发配到岭南的囚犯的文书 , 本应向河北、岭南两处发文 , 因夜间疏忽 , 只发了岭南一地 , 河北未发 。事发之后 , 这个员外郎遭到了免官的处分 。而泄露重大机密者处以绞刑 。从这样严厉的法律看 , 一般强盗不会去动这些重要文件 , 免得招惹官方的拼命剿杀 。而在交战时 , 应早料到敌方或会打埋伏拦截情报 , 至少会多途径多人携带文书以防万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