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派佛教: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后,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开始分裂 。先后形成了许多部派 。最初分为大众部和上座部,这被称为根三二部,以后又从两个根本部中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称为枝末部派 。部派佛教争论的主要总是诃梨跋摩在《成实论》中曾概括为“十论”,即二世有无?一切有无?中阴(轮回的主体)有无?顿悟或渐悟?罗汉是否有退?随眠(烦恼)与心是否相应?未受根业是否存在?佛是否在僧数?在无人我(灵魂)等 。对于这些问题各个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 。
上座部认为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应是阿罗汉果,阿罗汉果与佛果位相同,他们把一切现实存在分为色法(物质存在形式)和心法等,色法有“四大种”(地、水、风、火四元素)及所造色(长、短、大、小、方、圆等形象和青、黄、赤、白等显色以及其他感官对象),心法有八十九种,并作了详细的分析 。上座部后来又分为根本上座部和说一切有部 。前者流传于雪山即喜马拉雅山麓,后者流传于克什米尔地区 。说一切有部后来分出犊子部,犊子部又分出正量等四部,继又分出化地部、经量部等共十一部,说一切有部的基本特征是重视三藏中的论藏,也就是着重对佛教理论问题的阐述 。在1世纪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统治时,曾举行大规模的结集,编纂了《大毗婆沙论》、《发智论》和六足论等庞大的论书,主张“法有我无”、“三世实有”和“法体恒有”;经量部约成立于3世纪末,是最晚从说一切有部分出来的,主张“过去未来无本,现在实有” 。
【印度佛教的演化发展 什么是部派佛教?】佛陀以蕴、处、界概括一切法,但未区别实有和假有 。说一切有部主张蕴、处、界都是实有 。经量部则主张蕴、处是假有,界是实有,这意思是说外界一切的事物或主客观的存在形式(蕴)以及人们的认识器官和对象(处)都是一种虚假或唯名的实在,它们不过是人们认识中的感觉材料,只有人们的认识的根源(界)才是真实的存在(实有) 。大众部崇信超越的、神化的佛陀,特别提倡“一心相续说”和“心性本净说” 。部派佛教后来向大乘发展,从大众部向中观派(空宗)发展,从上座部向经量部发展,进而向瑜伽行派(有宗)发展 。
标签:佛教
- 盘点毕业旅游的最佳景点
- 黄金锦鲤怎么养?黄金锦鲤的养殖技巧
- 防止刮胡刀刀片生锈的小窍门
- 正确使用豆浆机的方法步骤
- 霍都的师兄是谁?霍都的师兄达尔巴个人简介
- 古代的朝廷是怎样制定假期的?古代假期有哪些
- 寇准是如何当上宰相的?寇准诗词选集
- 口香糖怎么洗
- 关于荣事达净水机的介绍 荣事达净水机
- 关于荆楚大医生的介绍 荆楚大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