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宰相丁谓的性格特点 丁谓的品行怎么样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人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1012--1016)任参知政事(次相),天禧三年至乾兴元年(1019-1022)再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
生大中祥符九年(1016)九月,丁谓以参知政事身份任平江军节度使,衣锦归里,“建节本镇,一时为荣” 。离京时,宋真宗特赐御诗七言四韵和五言十韵,“尤为盛事” 。他同时兼任使持节苏州诸军事、苏州刺史、苏州管内观察处置堤堰桥道等使,又兼任知升州军州事 。天禧初(1017),以吏部尚书复参知政事 。不久,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师 。乾兴元年(1022),封为晋国公 。显赫一时,贵震天下 。
丁谓生平品怎么样
机敏聪颖
天才式人物
丁谓机敏智谋,多才多艺,天象占卜、书画棋琴、诗词音律,无不通晓 。他文追韩(愈)、柳(宗元),诗似杜甫,曾被人誉为“今日之巨儒” 。
丁谓是个天才式人物,机敏聪颖,“书过目辄不忘”,几千字的文章,他读一遍便能背诵 。早年,丁谓随做官的父亲丁颢在泾州(今属甘肃省) 。父亲同僚窦偁见丁谓聪明机灵,颇有才气,称赞道:“此儿将来必定做大官 。”于是将女儿相许 。宋代著名文学家王禹偁曾在平江(今苏州)担任长洲县令,丁谓与好友孙何曾一同以文章拜谒,王县令看了文章大加赞赏,认为“自唐韩愈、柳宗元之后,二百年始有此作” 。王禹偁后来曾称他是“今之巨儒”,诗似杜甫 。昆山龚颖平时很自负,极少称赞别人,但对丁谓的文章却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可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匹敌 。他勤奋好学,博闻强记,天象占卜、书画棋琴、诗词音律,无不通晓 。
聪明机智
有一次皇帝问道:“唐朝的酒价是多少?”丁谓脱口答道:“每斗三百 。”皇帝问他怎么知晓的,答道:“有杜甫诗为证,‘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一天,宋真宗与贵妃一起赏花钓鱼,钓了半天一条鱼也没钓到,心里很不高兴,皱着眉头,一言不发 。大臣们不知如何为好,丁谓笑盈盈地跑上去赋诗道:“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钓迟 。”宋真宗见他如此聪明,顿时十分开心,赏咏再三 。[3]
运筹帷幄
实事求是地讲,丁谓为官尚算勤勉,有较强的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也做过不少益事 。
巧造玉清昭应宫
丁谓凡事能动脑筋,办事都有谋略,巧造玉清昭应宫便是一例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四月,丁谓负责修建玉清昭应宫 。工程规模宏大,规制宏丽,建筑分为2610区,共计有3600余楹 。工程除了钱外有3个难题:一是盖皇宫要很多泥土,可是京城中空地很少,取土要到郊外去挖,路很远,得花很多的劳力;二是修建皇宫还需要大批建筑材料,都需要从外地运来,而汴河在郊外,离皇宫很远,从码头运到皇宫还得找很多人搬运;三是工程上原有很多碎砖破瓦等垃圾清运出京城,同样很费事 。经过周密思考,丁谓制订出科学施工方案:首先从施工现场向外挖了若干条大深沟,把挖出来的土作为施工需要的新土备用,以解决新土问题 。第二步,从城外把汴水引入所挖的大沟中,利用木排及船只运送木材石料,解决了木材石料的运输问题 。最后,等到材料运输任务完成之后,再把沟中的水排掉,把工地上的垃圾填入沟内,使沟重新变为平地 。一举三得,不仅节约了时间和经费,而且使工地秩序井然,使城内的交通和生活秩序不受施工太大的影响 。工程原先估计用15年时间建成,而丁谓征集动用数万工匠,严令日夜不得停歇,结果只用了7年时间便建成,深得皇帝赞赏 。“丁谓造宫”成为工程理论的一个典型实例 。